采摘、挑揀、分箱、過稱、裝車……在恒大援建的七星關區田壩鎮先進村蔬菜基地里,貧困戶們正忙著采摘西紅柿,不一會兒,一個個鮮紅圓潤的西紅柿很快就被裝進箱子抬上了貨車,隨后滿滿一車的西紅柿便從基地駛出趕往市場。
家住先進村的貧困戶王建英一大早便來到大棚基地,開始*的勞作。“*八十塊錢,一年到頭都有事情做。”指著基地附近一幢農家小屋,王建英告訴記者,那就是她的家,離基地很近,出家門就能掙錢。她的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三個兒女都還在上學需要照顧,今年5月,聽說蔬菜基地有活干,她就跟村里伙伴一起到蔬菜基地務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里,一舉兩得。”王建英高興地說。
在大棚里,一棵棵西紅柿樹上掛滿了一串串小西紅柿,成熟的西紅柿像一個個小燈籠點綴在綠葉間,果紅藤綠,讓大棚香氣四溢,煞是喜人。同樣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羅麗紅正穿梭于大棚內,忙著采摘西紅柿。
臨近中午,羅麗紅也記不清自己半天時間摘了幾簍框西紅柿,剛鉆進西紅柿棚里,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是滿滿一簍。“一個月上二十來天班,一年算下來能掙差不多兩萬塊錢!”羅麗紅順手將剛采摘的西紅柿裝進簍里,臉上有一種從內心深處綻放出來的幸福感。
“這兩天好多收購商都來收購西紅柿,一來我們不愁銷路,二來他們來基地自己拉,讓我們掙到了更多的錢。整個社會都在幫助我們脫貧致富,我今年一定爭取脫貧!”羅麗紅坦言,當初大家都擔心西紅柿的銷路問題,而現在不用愁了,收購商都直接上門來收購,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
從播種到育苗,從成熟到采摘,基地的每一個西紅柿都凝結了務工村民的汗水和心血。現在,它們從這里走向市場,讓村民們共同感受到了這份豐收的喜悅。
田壩鎮種植的西紅柿肉美多汁,酸甜適中,果型周正,營養豐富,皮薄肉多,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不少外地商販也正是看中了田壩鎮西紅柿的硬度和甜度前來收購,也正因此田壩鎮的西紅柿初步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這里產的西紅柿每個都個大飽滿,色澤紅潤。”來自四川的蔬菜收購商馮月告訴記者,收購的西紅柿主要銷往四川和重慶,并且一半是超市訂購的。“而且在這里收購西紅柿路程短,對我們來說,距離近路上損耗就要小一些。”馮月說。
據了解,蔬菜大棚種植是恒大集團幫扶七星關產業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幫助當地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有效方式。
為了做好農業產業調整工作,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2017年,恒大集團無償投入資金幫扶田壩鎮建設518棟蔬菜大棚基地,并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貴州省恒信盛康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大棚基地,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運營模式建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接機制,把各方捆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企業通過示范帶動作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效促進了農民進行土地流轉。
產業覆蓋的貧困戶,不僅能得到產業生產的收益分紅,還能被優先分配到基地務工,務工工資比分紅的收益還要多,這些收益既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來源,促使他們增收,也提高了他們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真正實現了讓百姓“心里有底了,腳下有路了。”
“再有一個月西紅柿就采收完了,采收完了以后又緊接著種萵筍。”基地管理負責人李平介紹,這一季種了370個棚左右的西紅柿,目前已售出十萬余斤。蔬菜基地每天需要40多名務工人員進行管理維護,施肥、采摘、澆水、梳果等等,都是優先從當地雇請村民和貧困戶,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
壯大集體經濟,發展致富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才能徹底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致富。
發展產業扶貧,選擇合適的產業是關鍵。在七星關區田壩鎮先進村,眼下以西紅柿、萵筍為主導的大棚蔬菜產業正迅速壯大,成為*扶貧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