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一種財富,整合資源,用活資源,才能將財富變為己用。今(15)日,筆者從重慶市彭水縣獲悉,近年來,彭水聚焦資源整合,用好用活資源,從資金投入、政策保障、組織架構入手,探索“黨建+產業”,從財政輸血到項目造血,使黨建與*脫貧深度融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導干部群眾由“要我發展”變成“我要發展”。
四兩撥千斤 從財政輸血到項目造血
2018年3月,紹慶街道天臺村黨支部、村委會發起,成立彭水縣興業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這是彭水縣域內*村級集體所有控股公司。
“縣財政及縣委組織部劃撥了60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啟動資金,目前發展400畝鷹嘴蜜桃、130畝前胡、1038畝油茶,實現貧困戶參與特色產業全覆蓋目標。”天臺村*書記趙廣東說,村里探索“三變+”發展模式,引導農戶以土地折價的方式入股公司,盤活沉睡資源,提高“造血”功能。
變“財政輸血”為“項目造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與天臺村相隔不遠的鎮南村也組建了村集體公司,按照“支部帶村、民主管村、生態美村、產業富村”的思路,打造了100畝蔬菜示范基地。
“目前,賣黃瓜、白菜、辣椒等蔬菜,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萬多元。”鎮南村黨支部書記、村集體公司董事長周川說,基地有了自我造血能力,村民能拿到土地流轉費、務工費和利潤分紅,實現了穩定增收,集體經濟也不斷擴大。
“從2018年開始,每年落實資金不低于1000萬元,用于激勵、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君介紹,目前,全縣累計投入7395萬元資金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村級黨組織引領成立集體公司211個,260多個集體經濟項目落地,提供就業崗位1萬余個。
消除空殼村 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
“我不想靠著低保過日子,不想變成‘等靠要’的那一類人。沒有雙手,我就用雙臂脫貧!”在年初召開的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會議上,三義鄉龍合村脫貧典型宿祖兵講述了自己坎坷人生的脫貧故事,贏得現場聽眾陣陣掌聲。
宿祖兵身殘志堅,憑借樂觀的心態和勤勞的精神,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種植烤煙、養殖肉牛,用“隱形的雙手”,撐起了脫貧致富夢。
近年來,彭水通過志智雙扶,深入開展“榜樣面對面”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宣講活動,以身邊的致富帶頭人鼓舞人心、提升士氣,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我們不想白沙河一直成為別人眼中的深度貧困村,我們要努力甩掉貧困村的帽子,努力建成脫貧攻堅的示范村和標桿村。”這是黃家鎮白沙河村*書記謝大良在全縣脫貧摘帽誓師大會上立下的“軍令狀”。
于是,白沙河村組建村集體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了花椒1000畝,高粱、大豆、蜜本南瓜、糯玉米等經濟作物800畝。
曾經“空空如也”的貧困村,如今實現“華麗轉身”。
由“要我發展”變成“我要發展”,成為彭水黨建引領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空殼村’不消除、領導不脫鉤。”去年,彭水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堅決打贏這場事關脫貧富民、強基固本的硬仗。
這不,彭水成立了集體經濟部門聯席會議辦公室,明確了縣委組織部、縣農業農村委等10余個部門的工作職責,從集體經濟項目的前期規劃、項目實施、產銷對接入手,提供“保姆式”服務,為集體經濟組織解決實際問題300余個。
多條腿走路 從散戶經營到集體引領
“目前長勢良好,看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走馬鄉金銀村,王德順正在查看紅薯長勢。
王德順是金銀村引進的本土人才,現在他多了一個身份——金銀村高淀粉紅薯種植帶頭人。
“紅薯是金銀村傳統種植作物之一,但是傳統種植的紅薯經濟價值不高,賣不出好價錢。”王德順說,經過考察,村集體公司決定將種植散戶集中起來,帶領村民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高淀粉紅薯。
近年來,彭水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路上,轉變思路謀出路,堅持多條腿走路,由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筑牢村民發展產業的基石。實施產業扶持,對有能力承擔項目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產業項目和資金上優先安排,重點傾斜;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實施退耕還林政策,重點發展經果林,前期有政策性收益每畝1600-2100元,后期有分紅效益;推進股權化改革,將財政補助資金注入農業企業,并以50%、40%、10%比例折股量化到企業、農戶和當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農戶每年按照持股金額6%的標準實行固定分紅。
這樣,讓“散戶經營”變成“集體引領”,由過去單純依靠產業大戶、外來公司實施產業項目,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的被動局面被徹底扭轉。
走出新路子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產業發展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好路子,但不是*的路子,我們要立足自身優勢,去探索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潤溪鄉白果坪村黨支部書記、村集體公司董事長龍海兵說。
近年來,白果坪村借“景”生財,有了2000畝翠冠梨基地后,通過租賃經營模式,開起了“摩圍小隱”農舍,將閑置大棚出租建成食用菌基地。
一個翠冠梨基地、一個“摩圍小隱”農舍、一個食用菌基地……如今的白果坪,堅持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利用摩圍山景區,走上了多元化發展之路,把“涼資源”變成“熱經濟”。
近年來,彭水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新路子,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產業發展帶動集體經濟的單一局面。
雙龍鄉馬嶺村采取服務創收型發展模式,建成電商便民生活超市1家、柑橘產業示范基地300畝;漢葭街道北斗村采取資源開發型發展模式,打造集農耕體驗、娛樂休閑、露營燒烤、餐飲住宿為一體的鄉村旅游……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彭水整合資源,創新模式,讓“一枝獨秀”變“百花齊放”,全面促進村集體走出“新路子”,鼓起“錢袋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