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同承辦的“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與技術”**研修班在悅湖書院舉行,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等8名農業科技領域知名專家,重點圍繞創新驅動綠色農業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與技術、農村金融等主題,為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余名從事農業、農村等相關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授課,并深入田間地頭、企業進行現場研討。那么,這些專家有何前沿觀點,對我市鄉村振興、“三農”工作有何意見建議?借此契機,本欄目記者采訪了部分與會專家,并對有關意見建議進行了梳理。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是*革命,即農業發展從數量要素向高質量、綠色發展,這是發展觀念的提升與變革。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作為《意見》修訂者之一,梅旭榮對農業綠色發展意見深刻。
“我國農業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如今出現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正在結束,旱澇保收面積越來越大。我國耕地的灌溉率達到50%以上;人工控制的設施農業面積達到了1億畝,占蔬菜種植面積的一半。農業手工勞作的歷史正在結束,農業機械化與智慧農業發展迅速。農業機械化、智慧化,將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向農業的其他的產業鏈條上轉移,比如休閑農業、旅游農業、康養農業等。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正在結束,傳統農業成為文化符號。現在,農業生產已不是為了自給自足,而是為了交換,成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業生產質量和安全無法保證,比如過度施肥、過量施藥等。”梅旭榮說,“認識農業發展的特征,對我們理解農業屬性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生產作為一種經濟行為,要實現綠色發展,不僅僅是政府化辦公,更重要的是要用經濟的方式解決綠色發展問題。”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農業產業振興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梅旭榮分析道:“一是來源于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農業正在向現代化轉型升級,優質化、綠色化被提到了優先考慮的位置。農業生產的矛盾主要方面已經發生了變化,由供給端向消費端轉變,消費者的需求起到了主導作用。二是來源于多功能、國際化。農業生產要兼顧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功能,同時要與世界接軌,參與國際化生產運行,這就形成了多種矛盾。”
農業綠色發展,其內涵是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優良、產品供給優質、農業功能多樣、農民收入增加、消費綠色節約,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但是,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成果供給不足,在生產類領域技術供給多,環保、綠色技術類供給少。如何用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綠色發展,梅旭榮建議,一是優化綠色發展格局,發展“五區一園”,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二是探索綠色循環模式,建立種植制度紅綠燈,實現用地養地結合、病蟲害生態阻控等,比如小麥赤霉病高發的黃淮海地區,采用“小麥+大豆”“小麥+油菜”的輪作種植方式,對赤霉病進行有效的生態防控。探索實施種養循環模式,開展豬沼果、草魚鵝、稻田蟹/蝦,青田魚、桑基魚等稻田養殖,減少用肥、不用農藥,水稻產量較傳統種植方式降低10%,但水稻的品質提升了,價格較普通水稻增加了一倍。三是推行優質綠色生產,在農業農村部現行的農產品名目中已經沒有了無公害農產品,現在重點推行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地理標識農產品三類。目前,我們缺乏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的標準,這就形成農產品的優質不優價,建議建立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的標準體系,優質農產品實行訂單制,確保優質農產品的優質優價。四是健全綠色發展制度,在政策管理層面,探索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立法,應用“綠箱政策”投資技術研發、成果的轉化。在行政權力層面,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生態赤字進行審計,建立生態赤字核算標準體系,在市場化手段層面,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議收取的費用一定要再回到體制內,以補償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的先進工作者。
東營市地理優勢明顯,是我國*一片增長的土地,鹽堿地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未開發利用土地400多萬畝,黃藍兩大國家戰略在此疊加。2015年10月,我市被整建制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立了全國第二家*農業高新區——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優勢突出。談及東營市“三農”工作發展方向及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梅旭榮建議,“首先要抓特點、抓優勢,拓展農業綠色功能,做好鹽堿地文章,即‘點綠成金’,化‘腐朽’為神奇。要利用堿蓬、黃河口野生黑豆等獨具特色的資源,生產醫藥、功能食品,并帶動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整個產業鏈條;要發揮好農高區的示范引領,在耐鹽、耐寒、耐旱作物的選育、良種培育方面實現突破。同時,在發展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大米等地方名特優農產品時,一定要做精,并注意規模和監管,只有稀缺才有價格。比如,武夷山巖茶種植規模由130萬畝降低到110萬畝,政府做好規模監管,巖茶做成精品,提升了品質,提高了價值,老百姓受益。反觀,一些地理標志農產品因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以次充好、張冠李戴等現象,造成優質農產品變成大眾產品,價值大幅下降,老百姓嚴重受損。同時,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田間到用戶的直接供應,省去中間差價,把利潤還給生產者,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
梅旭榮大力倡導綠色節約消費。他說,“糧食從生產端到食物端的過程中,存在收獲損失、運輸和倉儲損失、餐桌上浪費等,損失約占糧食總量的20%,損失嚴重,我們要做好供給管理,杜絕浪費。同時,我們要綠色節約、可持續發展,也要對需求方管理,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可能要限制需求,比如設立消費稅,簡單地說就是吃的多,消費的多,交稅就得多,對浪費進行處罰等。”
“現在,來東營的游客平均能夠留幾天?東營能不能變成北京、天津的后花園?”梅旭榮自問自答,“這就需要在創新上下功夫,鄉村振興要和旅游相結合,要利用好黃河入海、新生濕地、勝利油田、孫子故里這些獨特優勢,做好‘旅游+’文章,培育旅游新業態新模式,真正讓游客愿意來、玩得好、留得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