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不到十分之一芝麻大小的米黃色捕食螨,能捕食比自己個頭大兩三倍的紅蜘蛛;一個小袋子中的2500只捕食螨,就能讓一棵柑桔樹上的紅蜘蛛、黃蜘蛛等害蟲銷聲匿跡……
在西南大學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抗藥性捕食螨的發明人冉春研究員正在查看新一批捕食螨的人工繁育情況。這種肉眼幾乎不能看見的捕食螨,能夠捕食重要的柑桔有害生物——紅、黃蜘蛛,冉春通過十幾年的研究,選育出了抗藥性捕食螨新品系3個,創建了抗藥性捕食螨工廠化高效繁育和田間釋放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實現抗藥性捕食螨產業化應用。
讓柑桔不再用農藥除蟲
柑桔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作物,是我國栽培面積及產量*的水果。不過由于柑桔掛果期長達7個月以上,導致危害嫩葉、嫩枝和幼果的病蟲害種類繁多,尤其是紅蜘蛛、黃蜘蛛等害蟲,會大大降低果品產量和質量。也因此生產中需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高頻次噴灑除滅蟲害,由此又常常導致桔果農藥殘留超標。
利用昆蟲天敵屬性殺滅害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是世界農業領域倡導的綠色環保方式。經研究發現,柑桔害蟲紅蜘蛛的天敵有120種以上,其中捕食螨45種以上,推廣利用人工繁育的、有明顯效果的捕食螨,可有效用于防治柑桔害蟲,從而減少農藥的施用。
不過,這種能夠捕食害蟲的捕食螨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很容易被化學農藥殺死,這成了大面積推廣捕食螨的頭號難關。為此從2008年開始,冉春承擔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抗藥性捕食螨人工繁育生產與橘園示范應用”,圍繞抗藥性捕食螨開展了深入研究。
“普通的捕食螨(巴氏新小綏螨)幾乎不具有化學藥物耐受性,果農在給柑桔噴灑農藥防治其它害蟲時會導致其大量死亡,如何選育出具有抗藥性的新品種和批量化生產都是難題,國際上也一直沒有解決。”冉春說,為了能夠選育出抗藥性捕食螨,他帶領團隊*終選育出3種藥劑抗性倍數超過500倍的巴氏新小綏螨新品系。
實現抗藥性捕食螨產業化
在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的抗藥性捕食螨生產車間里,沒有轟隆隆的機器聲,沒有流水線,一個個白色的塑料箱整齊地放在貨架上,像是一個庫房。不過在箱子里裝的是培育捕食螨的飼料配方,一個箱子每天就能培育出100袋抗藥性捕食螨。這是在國際上*次實現抗藥性捕食螨產業化。
要實現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并不容易,因為“螨”是生物,需要突破的難點更多。冉春帶領團隊建立了抗藥性分子標記技術,并發現具有抗藥性的捕食螨沒有隨抗性增加而出現生殖率和捕食能力下降,可以進行商業化生產和大面積應用。
冉春介紹,通過研究,他們明確了捕食螨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和濕度,優化了抗藥性捕食螨規模化繁育工藝流程,建立起抗藥性捕食螨高效繁育技術,形成了生產技術規程。同時,他們按照成果轉化項目的要求,建成捕食螨生產中試線,生產車間3000平方米,年生產能力達到3000萬袋。
據了解,雖然其他國家也在研究捕食螨,不過很少能選育出高抗性捕食螨,更沒有實現產業化。冉春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抗藥性捕食螨產業化,大大提升了這一綠色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并在我國柑桔產業中得以大規模推廣。
在不同地區快速建廠轉化
冉春說,捕食螨的投放一年只需*,就能實現全年對紅黃蜘蛛等的防治,算下來只需要50—60元一畝,不僅沒有農藥殘留的問題,而且費用也比使用化學農藥防治低出不少。這些優勢也為這項成果的大面積轉化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冉春帶著項目組建立了適應不同柑桔品種、不同地理條件、不同害蟲基數的捕食螨田間釋放技術。建立了按訂單進行生產和推廣模式,“因為螨的存活期很短,不能長時間存貨,所以我們是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同時通過對技術的轉移,可以在不同的地區快速建廠進行生產,就近提供產品,滿足短時間的要求。”冉春解釋。
目前,已經在四川、重慶、云南等省市柑桔主產區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20余個,示范面積1萬畝,累計推廣1000萬畝,農民增收超過200億元,降低柑桔園化學農藥的施用量50%以上,提高了柑桔果品品質,已經有100多個合作社通過這種生物防治方式,實現了綠色食品認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