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首要的切入點就是“產業興旺”,只有產業興旺,才能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實力。2018年,奉賢區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為越來越多的村民帶來了穩穩的幸福。
從草莓到各種蔬果
再過兩天,一帆蔬果專業合作社內的16畝棗桃就快上市了,技術人員正在對1米多高的桃樹進行養護,為保證8月初能按時上市,果農們格外呵護著這片桃樹。“這是從日本引進的棗桃品種,雖然個頭不大,但糖分高,口感鮮脆甜。”上海一帆蔬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峰介紹,棗桃上市3年來,一直備受青睞。
除了棗桃,朱峰種植的蜜梨、葡萄、西瓜、蔬菜等也在培育當中,各類蔬果品類繁多。其實*開始朱峰是從“種草莓”起家的。“10年前在南匯考察時,發現他們規模種植的草莓質量非常好,而奉賢作為農業大區,還沒有大規模種植草莓的基地。”從那時起,在奉賢土生土長的朱峰決定嘗試規模化種植。
就這樣,朱峰成了奉賢首批家庭農場主和職業農民。2009年,朱峰賣掉家里*的商品房,聯合周邊農戶一起創辦合作社,成立了南橋*家規模種植草莓的合作社。除了自學之外,他不斷請教農業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在朱峰的帶領下,合作社由剛開始的50畝草莓種植地發展到如今的305畝,由原來單一種植草莓發展到綜合性的蔬果配送。
合作社生產的“鄒阿婆”牌奶油草莓,獲得年度上海市“評優、推優”活動的銅獎。草莓形成品牌化之后,很多消費者慕名前來采摘。而隨著種植技術的突破與市場需求擴大,朱峰開始將業務不局限于草莓。
“拓展了100畝蔬菜基地和150畝經濟果類。蔬菜基地里有青菜、生菜等綠葉菜,果類方面增加了葡萄、西瓜、棗桃等。”近日,蔬菜基地被評為上海市級蔬菜標準園,成為奉賢區科普惠農興村示范基地,為學生提供學農、知識普及等。
辛勤耕耘下,合作社的產值從2010年的100多萬元增長到如今的390萬元。自己致富下,朱峰還帶動周邊村民一同致富,合作社前兩年成為上海市扶殘涉農經濟組織*單位,為66個殘疾農戶提供打零工的機會,幫助每人每年增收1萬元。
各類蔬果妝點出一片田園好風光,這些年,一帆蔬果專業合作社成為上海市農業旅游協會會員,并被納入南橋鎮農業旅游點。下一步,朱峰的夢想是進一步開展農業旅游,打造以果蔬采摘為主的農事體驗觀光采摘園,而他目前的瓶頸是“設施和人才的缺乏。”
追夢在路上,朱峰相信,下大力氣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將讓鄉村振興為產業發展帶來無限希望和生機。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綻放
未進門,生活的朝氣與芬芳便已撲面而來,屋內,鮮切花束、清新綠植、精致花瓶構成一幅美麗場景。
這是許保均的寶熠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已不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目標,充實的精神世界更是成為人們對生活方式追求的主流。鮮花就是美好精神生活的象征。”就這樣,許保均開啟了他的鮮花產業。
13年前,24歲的許保均懷著對“美好象征”的追求,憑著一股勇氣,租下5畝地,開始了他在花卉生產*線的征程。這位“連菜都不會種”的初生牛犢,*年種植的花苗死亡率達50%。
第二年起,許保均更注重觀察和思考了。有些花苗的葉子變黑,有小蟲子鉆出,這是否是導致花苗大面積死亡的原因呢?許保均盤桓于鮮切花大棚,不錯過任何細枝末節,逐一上網查找資料,買書對照學習,不恥下問于老花匠,細心琢磨。數年全心投入后,逐漸從起初的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到對如何分階段、分境況呵護花苗了然于胸。
2011年,寶熠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種植面積悄然翻了5番有余,花卉種類從單一的非洲菊發展至十多個種類,包括部分國內*品種,掌握了訂價話語權。破土而出的勢態,已然在行業中處于龍頭位置。
而更廣闊的天地,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理事長暨新型職業農民許保均覺察到,傳統的鮮切花種植已經到了瓶頸:夏季棚內溫度過高,人工無法作業,冬季在鮮花需求價格等都很樂觀的時候,簡易溫室又無法保溫,致使鮮花的產量很低。
許保均赴各地學習、考察、取長補短,他發現,想要從根本上突破瓶頸,首先不得不從硬件上改造升級。他設想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往智能溫室的方向發展。從基礎生產設施的提升做起,采用人工采光控溫,其次改變種植模式,發展巖棉種植,給予鮮花株植全面的生產條件,大幅度提升鮮花的產量,也保障質量的穩定。
發展農業旅游也是許保均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以鮮花采摘為窗口帶動周邊農產品發展,填補鮮花采摘的空白,帶動農業旅游,以農業旅游為重點開啟鮮花采摘、生態公園、親子互動活動、花卉特色民宿等,以合作社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農產品的銷售,為花農及周邊農戶創收。美好的愿景,將在許保均的“美麗產業”里實現。
從賣稻谷轉向賣大米
這兩天,不少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也已經開始忙碌起來。谷滿香合作社正在緊張地春耕,為水稻育秧打好基礎。種稻9年,負責人陳嶔崎已經成了“老法師”,而這兩年,他不但開展起了綠色種植,他首創的無農藥、無化肥大米還登上了淘寶天貓店。
曾在糧食部門工作,2010年開始經營種植合作社,陳嶔崎的第二事業便在莊行鎮湯溇村有滋有味地展開。“剛開始經營1060畝田,前兩年是不斷虧損。”因為技術落后、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陳嶔崎創業初期經歷了不小的波折。
“種稻谷變成賣稻谷,賣稻谷要轉向賣大米。”一番經驗總結之后,陳嶔崎發現了這個趨勢,同時必須要向市民提供綠色生態農產品,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在新理念的引領下,通過自學,供應商廠家指導培訓,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指導,陳嶔崎逐漸掌握先進種植模式,比如新型生物農藥,低污染肥料、有機肥等。
從2013年開始,谷滿香合作社開始盈利,當年產值達400萬元。到2018年,已經達到4000萬元,每年有16%的增幅。在此過程中,他不僅自己種,還帶動了周邊農戶2萬畝一起種植優質大米。而作為上海市扶殘涉農經濟組織*單位,合作社為殘疾農戶提供打零工的機會,“農戶每個月勞動滿34.5小時,每月工資744元,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倍增。”
去年,在奉賢區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國慶稻米品嘗暨“賢城美谷”品牌推介會上,由他選送的“滬早香軟1號”,獲得了專家組評定的金獎。
技術不斷成熟的基礎上,陳嶔崎開始探索綠色種植。去年,*嘗試的53畝魚稻共生的稻田試驗區,取消了農藥使用,畝產反而增加了30公斤,達到930市斤。”陳嶔崎介紹,在現有經驗基礎上,合作社今年將增加230畝試驗區。
良好的信譽和口碑,贏得不少企業的信賴,“目前已有3家企業在此進行定制化種植,去年有30多畝。”陳嶔崎介紹,以莊行谷滿香標牌的大米,今年春節還登錄了淘寶天貓網,成為上海4家大米品牌之一,每月平均銷量為6200多包,進軍電商,比普通賣稻谷的每畝增收1000-2000元。
下一步,陳嶔崎想組建一個湯溇村綠色生態種植示范觀光區,讓游客認識從一粒稻谷變成一粒米的過程,在主打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為鄉村振興助一份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