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奶業振興一直受到我國國民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國內規模化牧場,特別是大型牧場雨后春筍般地快速發展,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否符合我國國情?未來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應對我國奶業發展中的新形勢?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近日,由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辦的“高科技牧業,應對中國奶業新挑戰”論壇召開,論壇圍繞“如何應用高科技以及國際合作解決中國奶業發展遇到的新問題”進行了全方位探討。
奶牛規模養殖比例超六成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指出,我國現代奶業格局基本形成。2018年,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1.4%,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擠奶,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規模飼養成為奶牛養殖主力軍。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干凈水,睡的是軟臥床。奶業養殖、加工企業的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養殖“小散低”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小作坊式的乳品加工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新發布的《中國奶業白皮書》中提到,2018年我國奶牛混合群存欄1037.7萬頭,約是1949年奶牛存欄12萬頭的86倍;2008年以來,我國標準化規模養殖進展很快。截至2018年年底,依法登記的奶農專業合作社共有15870個,是2008年的7.6倍。
顯然,經過十年時間,我國奶牛養殖從千家萬戶散養迅速實現了規模化,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近十年規模化牧場比例大幅提升,據統計,2008年規模化牧場比例僅為19.5%,2018年達62%。從規模化牧場的分布看,2017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調研數據顯示,規模牛場大約6400個,500頭以上的牛場占37%,存欄占到77%。
“盡管我國奶業已經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但所面臨的挑戰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我國奶業主要面臨四方面挑戰:首先是我國原奶生產成本高,造成終端奶制品的價格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不足;其次是產業鏈利益合理分配機制建立緩慢;三是奶牛養殖種養結合度不足,并且環保壓力和環保投入非常大;四是很多生產資料和機械裝備對國外依賴較大。
據統計,歐美國家終端奶制品價格折合人民幣為7——8元/升,而我國奶制品的終端價格能達到14——20元/升。“對于大規模養殖企業來說,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利潤率是奶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李勝利說。面對首要的生產成本問題,中國奶業的可持續發展需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提高全產業鏈管理水平以增產提效,推動牧場的規模化發展,推動產品多元化等方式應對。
這意味著,中國奶業的發展,要瞄準前沿技術,充分展開國際合作。
荷蘭牧場管理經驗可借鑒
荷蘭作為歐洲的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具備良好的奶業生產自然條件,該國擁有1.8萬個牧場,160萬頭奶牛,年產1450萬噸的優質牛奶,奶業總產值達到了110億歐元,乳品貿易總額占全球11%。
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作為中國和荷蘭在奶業領域的合作站,非常重視高科技牧業,并匯集中國和荷蘭相關的一些高科技技術,將更多的高科技方面的知識、設備、技術運用到牧場,加速中國奶業發展。基于此,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在論壇上與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與云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合同,通過加強荷蘭企業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合作,可以為中國的奶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高產和高效的未來做出重大的貢獻。
在促進中荷奶業企業相互合作的同時,此次論壇邀請了多位中外知名牧業、奶業專家,與大家交流奶牛飼養、規模化牧場管理經營經驗。
“在發展規模化牧場過程中,我們一直致力于利用機械化擠奶系統來激發奶牛的生產潛能,通過對擠奶機器人的研發和利用,可以實現奶牛的自由活動,給奶牛塑造一個*應激的生產環境,才能夠使每頭奶牛發揮出*潛能,使其在產奶過程中表現*優化。”萊利(Lely)公司出口經理MarcelVanLeeu?wen向大家介紹,擠奶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可以提高產量,降低人工成本。
來自菲仕蘭食品的配料犢牛培育專家胡小麗為大家分享了題為“創新飼喂和精油方案助力健康犢牛培育”的報告,從干奶牛的營養配方和環境、產房的細節、犢牛的初乳管理、引起犢牛死亡的常見病因和應對措施進行了詳細系統地介紹,她提出在改善犢牛呼吸道疾病方面,需要切斷疾病垂直傳播,盡量少用或不用有抗奶飼喂犢牛;改善牛的飼養環境,勤換墊料,保證犢牛舍通風;盡可能為牛緩解熱應激,夏季需要給犢牛不間斷地提供新鮮飲水,搭遮陽網;通過犢牛配方奶粉中的活性成分來改善犢牛呼吸狀況。
規模化牧場增強盈利途徑
評價一個牧場好不好,通常會以牛奶指標、單產水平、疫病防控等來判斷,但核心競爭力來源于盈利能力,如果牧場都虧損了,可持續發展就是無本之源。牧場要做到可持續發展,盈利能力非常重要。
我國生鮮乳的生產成本較高。據統計,2010——2018年,我國生鮮乳成本持續上漲,2019年1——5月份的平均成本約為3.29元/千克,與2018年同期持平。2017年,生鮮乳成本一度逼近生鮮乳銷售價格。歐盟的生鮮乳成本約為1.9——2.3元/千克,與其相比,我國的每公斤生鮮乳成本至少高了1元/千克。
那么,規模化牧場如何控制和降低每公斤奶成本呢?
李勝利認為,我國應發展本土化粗飼料,降低每公斤奶生產成本。據他介紹,我國粗飼料的成本比較高,尤其是苜蓿成本。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苜蓿草單價每噸漲了700——1000元,上漲幅度達到30%左右,極大增加了國內牧場的生產成本。而美國本土苜蓿草價格大約1000元/噸,美國本土玉米價格700元/噸。
為此,發展本土化粗飼料,提高本土化粗飼料的質量是中國奶業競爭力提升的核心。通過本土種植和少部分進口結合來解決優質牧草的供應問題,用自己的土地提高苜蓿草和燕麥草的產量,以滿足中國規模化牧場的需求量,盡量減少進口。同時,在飼料方面,高產奶牛的飼料轉化效率應該高于1.5,干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應控制在11——13千克(體重按照650-750千克計算)。所以在生產中,要根據飼料轉化效率、奶牛體況、泌乳階段以及牛奶產量,確定合適的干物質采食量和剩料量。
除了飼料成本外,熱應激一直是夏季困擾牧場的大問題,受熱應激影響,牛場奶產量會普遍下降10%——20%。李勝利為大家舉了國內某大型牧場的例子,2016年——2017年,熱應激導致該牧場奶牛平均日產量下降幅度超過10%以上,2018年該牧場緊急投資8000萬,改善了風機質量和噴淋系統,顯著降低了奶牛熱應激,2018年*熱的7——8月,與2017年同期相比,該牧場每天增產近400噸奶,預估所投入資金兩年即可以收回。
除了節本增效以外,李勝利介紹,可以增加復合盈利模式,如發展乳肉兼用牛等,兩條腿走路,牛奶和更高價格的牛肉都能帶來更多的收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