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三農人物 > 田孟良:農民需要我 我很滿足(圖)
田孟良:農民需要我 我很滿足(圖)
農業網   時間:2019/7/29 10:27: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416

田孟良指導村民防治黃精病害

  面對記者,四川農業大學教授田孟良坦率地說,自己性格挺內向,原來覺得三尺講臺才是自己的舞臺,悶頭做研究興許能搞出點名堂。沒想到的是,10年前的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自此,工作場景由實驗室切換到田間地頭,打交道的人由科研人員換成農民。這10年,田孟良體會到了科技助農的使命和樂趣,以及被農民需要的滿足感。

  “農業技術本來就不應是孤芳自賞的藝術品,要用來解決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

  在四川農業大學(以下簡稱“川農大”),田孟良熱衷研究中藥材是出了名的。倘若按部就班,不出意外,田孟良日后將成為這方面的研究專家。然而,10年前,一個電話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

  四川寶興縣中藥材資源豐富,是川藥的主產地之一,縣里急需一位高水平的中藥材研究專家。2009年,省科技廳正在縣里調研中藥材產業,當地提出了這個訴求。省科技廳隨即聯系了川農大,校領導放下電話,*個想到的就是田孟良。

  田孟良有些猶豫。他當時正收拾行囊,準備前往國外訪學。到國外農業領域名校學習機會難得,可轉念一想,還是應承下來。“我還年輕,出國機會還會有,再過兩三年去也不遲。”

  之前,寶興縣在汶川地震中受災嚴重,作為支柱產業,中藥材種植對提高農民收入、重建家園尤為關鍵。田孟良在農村調研發現,品種混雜、粗放種植等問題制約了產業壯大。比如,寶興縣是中藥川牛膝*適合生長的區域,然而劣質偽品的廣泛種植,嚴重損害了寶興縣“川藥之鄉”的美譽,市場占有率逐年降低。

  田孟良決定對癥下藥,他用6年的時間選育了新品種“寶膝1號”,恢復了*川牛膝的基原,并配套推廣標準化種植方法。如今,寶興縣建成全國川牛膝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寶興川牛膝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高品質的美名得到市場認可,藥農收益大幅提高。

  “以前農戶辛辛苦苦種了幾年藥,收入還趕不上外出打工賺的一半。而今,農民都愿意留在家里種藥材,外出打工的人回來的也多了,農村更有活力了。”寶興縣科技局工作人員說。

  中藥材光種得好不夠,還得賣好。過去,寶興縣中藥材大部分以原料銷售為主,一家一戶的粗加工模式難免存在加工不規范、精深加工弱等問題,中藥材附加值提不上去。在田孟良看來,寶興縣中藥材產業要發展壯大,關鍵是要有龍頭企業,農民脫貧致富才有保障。

  2010年,田孟良掛職擔任寶興縣副縣長。他和縣里科技、農業部門工作人員拜訪了一些四川省內知名中醫藥企業,宣講縣里種植中藥材的優勢、產業規劃。不厭其煩的溝通有了回報。2011年,寶興縣與四川省中藥飲片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共建中藥材生產基地合作協議,雙方共建1萬畝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形成集生產、研發、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現在不出家門就可以把中藥材賣個好價錢了。”當地種植大戶王虹鈞說。

  從寶興縣開始,田孟良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的步子就沒停下。10年前的一個轉身,鋪開了一條完全不同于科研的軌道。“我不后悔,農業技術本來就不應是孤芳自賞的藝術品,要用來解決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

  “要讓農民信賴你,首先要說他們聽得懂的話,和他們打成一片。”

  瑪目都村是四川藏區的一個高原特困村。2015年前,300多人的村子人均年收入僅2000元左右。當地原本種植的主要是土豆、玉米,為了早日摘掉貧困帽,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組織農民種植中藥。但苦于缺乏技術,農民積極性不高,成效不明顯。

  2015年,田孟良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瑪目都村時,他發現村里土地稀缺,果樹種植占用了不少土地,不利于發展高原中藏藥材人工栽培。因此,田孟良向村干部建議,推廣林下經濟,實行果藥復合種植。

  一切從頭開始。選擇品種,整理土地,搭建遮陽網,田間管理……每一個技術環節,田孟良都親自給農戶們細心講解。遇到不容易說清的問題,他挽起褲腳、操起鋤頭就下地示范。

  果樹和藥材大部分在種植3年左右就能賣錢了,瑪目都村村民收入提高了不少。2015年以來,村子50多個農戶脫了貧,戶均年均收入提高了4000多元。現在,瑪目都村成了高原中藏藥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撫育示范基地。

  在瑪目都村,與田孟良打過交道的農民,都對他豎起大拇指。看到老鄉們把自己當朋友,田孟良高興得很。

  為了讓好技術惠及更多的貧困地區,這些年來,田孟良走遍了四川省的181個縣,足跡遍布深度貧困區。僅2015到2017年兩年,行程就超過20萬公里。

  推廣技術的過程并沒想象中容易。起初,田孟良認為,應該種什么、怎么種,不明擺著嘛。可沒多久,他就意識到自己想得太簡單了。“要讓農民信賴你,首先要說他們聽得懂的話,和他們打成一片。”

  田孟良說,面對農民一雙雙赤誠的眼睛,一開始真不知道該怎么開頭。好幾次,他給農民們講授時,即便是隆冬,也緊張得滿頭大汗。

  “說不到一塊,他們會覺得你是個書呆子,好聽不中用。”田孟良反思,問題出在與農民交流太少。他就走進農民家,學他們講話,了解他們關心什么。而今他坐下就能和老鄉聊天拉家常。村民老遠看到他,扯起嗓子就喊他到自家地里瞅瞅。

  優質中藏藥材通常都長在深山野林中。在川西藏區,每年5至10月是雨季,雨水沖刷,導致飛石滾落。每*下鄉,都像一場冒險。有*,從金川縣趕回成都,100多公里的路上,就遇到塌方100多次。還有*,車前方不遠,落石正翻滾而下,如果正好開到那兒,后果不堪設想。田孟良汽車擋風玻璃上有一處破損,正是那次被碎石擊中留下的痕跡。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把它走好。”田孟良說,吃點苦,受點驚嚇,沒什么大不了的。

  “要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新問題、新情況,就應該走進基層,深入農村。”

  田孟良說,這些年,雖然沒發多少論文,可從農民那里學到了很多。“要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新問題、新情況,就應該走進基層,深入農村。向父老鄉親學習,才能成長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專家。”

  田孟良告訴記者,他現在很享受在山區行走的樂趣。四川山區生態好、風光好,在自然中感到很充實。而且,實實在在幫上農民的忙,被他們需要,會感到更加充實。

  基于多年的扶貧實踐,田孟良總結出了一套“產業扶貧經”,即一個地方要脫貧并持續發展,僅靠一些專家教授提供些技術指導遠遠不夠。關鍵要有長久的產業,讓懂技術的能人帶動一個個村子。

  不久前,成都市友愛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楊茂獲得了2萬元創業資助。楊茂是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夾金村村民,她將把學到的川貝母種植技術帶回村子,并帶動村民發展川貝母種植產業。

  教給楊茂川貝母種植技術,提供創業啟動資金的,就是川農大。近兩年,田孟良著力推動川農大與四川部分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在這些學校培育來自藏區的好苗子。川農大提供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并給予一定的創業資金,幫助他們回鄉創業。

  “從村子里走出來的年輕人,對當地有感情,是做農業產業的好苗子。”田孟良說。

  2015年以來,田孟良逐漸把人才幫扶的重心放到川西藏區。當地貧困程度深,教育與產業基礎薄弱,資源優勢沒有發掘出來,但也因此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田孟良盼望這些年輕人快速成長起來,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人才“種子”。“我相信這個計劃持續下去,一定能開出越來越多的‘花’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shenq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