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貴州:“武陵菜都”茁壯成長(圖)
貴州:“武陵菜都”茁壯成長(圖)
農業網   時間:2019/8/5 8:46:00  來源:天眼新聞  閱讀數:561

蔬菜

  從“中國汞都”華麗轉身“千年丹都”,萬山寫就了輝煌。如今,借助貴州掀起農村產業革命的東風,與“貴州農產品風行天下”“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的利好等機遇,萬山再聚焦新目標再出發——“武陵菜都”茁壯成長

  黃道鄉丹陽村蔬菜大棚夏日陽光灑照田疇,碧綠的莊稼更是青翠欲滴。7月26日8點許,在萬山區黃道鄉丹陽村標準化蔬菜大棚里,楊元桃一邊忙著指揮工友注意生產環節,一邊忙著在微信群聯系客戶出貨事宜。

  “這邊的黃瓜還要等兩天采收,注意保濕保溫喲。”

  “黃道有菜了,要用拉得多的車來拉絲瓜。”

  楊元桃種植的絲瓜、黃瓜、西紅柿等每一斤的價格要高出幾毛錢,可她的蔬菜品相好、口感佳,總是供不應求,有時需排隊等出貨。

  每逢新鮮蔬菜上市時節,只要楊元桃在微信群吆喝,長沙、貴陽、銅仁、懷化、吉首、芷江等地的菜販,就直接趕到“夾皮溝”中的蔬菜基地進貨。今年春節前夕,各地趕來的菜販因*蔬菜鬧得不愉快,驚動了鄉黨委書記才調和了糾紛。

  “我用的是有機肥,從湖南常德拉來過的雞糞便花銷了27萬多元。”楊元桃娓娓道來。“蔬菜基地掛的‘書記示范棚’‘鄉長示范棚’也是金字招牌??!萬山賣菜的朋友圈越大,廣州、南寧、重慶、成都的客商也來了。”

  敖寨鄉百姓正在采收大棚絲瓜并裝箱

  1974年出生楊元桃的賣過糧食、打過工、辦過磚廠……從2015年的“小打小鬧”到今年新建成蔬菜標準化大棚200畝,她的目標是今年底建好680畝。

  從十里八村小有名氣的種菜大戶,楊元桃成長為萬山區百匯源蔬菜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她從“九豐農業+”模式發展大棚蔬菜看到新希望,并一心一意付諸實踐。如今,她更是吃下了做大做強做精蔬菜產業的“定心丸”。

  在前幾天召開的中共萬山區委二屆七次全會上,楊元桃作為全區*的產業大戶走上主席臺作經驗交流發言。“那時候我緊張又激動,實在沒想到我一個種菜的農民能到這么重要的大會上說說種菜的事情。”

  更讓她沒想到的是,中共萬山區委二屆七次全會通過的《關于落實“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意見》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委書記田玉軍的講話,明確指出舉全區之力打一場深刻的蔬菜產業革命,明確要求要把蔬菜大棚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抓手,集中資源要素、集中資金財力、集中干部力量,全力打好蔬菜產業革命攻堅戰。強調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必須要帶起頭來,建立示范棚,抓出示范效應,加快推進“武陵菜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楊元桃所經歷的只是萬山區加快打造“武陵菜都”的生動縮影和注腳。*近幾年,該區大力推廣“九豐農業+”模式加快發展蔬菜產業,特別是中共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中共市委二屆七次全會召開后,該區進一步整合要素推出了系列“組合拳”,在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加快打造“武陵菜都”,旨在破解“三農”發展遇到的瓶頸,提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速。

  三級書記掛帥

  “保姆式”服務全覆蓋

  地處黔湘邊區的黃道鄉是個“夾皮溝”,在萬山打造“武陵菜都”新征程中亮點頻閃,它越來越被外界熟知,這里生產的各類蔬菜走出“山門”在城市頗受市民青睞。

  *近幾年,該鄉在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深度聚焦產業發展“八要素”,“書記示范棚”“鄉長示范棚”“人大主席示范棚”等示范性蔬菜大棚應運而生,鄉里干部“保姆式”服務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把“夾皮溝”建設成有機蔬菜之鄉和市民的“菜園子”。

  “自從全區實行‘示范棚’以后,我跑蔬菜大棚已是習慣,不僅要強化學習種菜技能,還要為種植戶排憂解難!”黃道鄉黨委舒德書記直言抓蔬菜產業已從“蜻蜓點水”變為“保姆式”服務,從區里的決策層到鄉里、再到村里的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無縫銜接,各自對此的擔當意識和爭先創優意識更熾烈,齊心協力目標劍指“武陵菜都”。

  舒德的認知、體會和努力,萬山區的“三級書記”感同身受。眼下,該區正在抓實抓細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是*責任人和區、鄉、村三級書記抓農村產業革命的要求,全面執行區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工作制度,一個產業一個專班,牽頭領導、牽頭部門要加強統籌調度,專責推進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該區正在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在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鏈、生產基地等建立黨組織,優化黨組織設置,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在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市場主體的覆蓋,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鼓勵地域相鄰、資源互補、產業集聚的行政村之間探索設立片區聯村黨委或黨總支,加大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建立黨組織力度。按照有利于組織發動群眾、推動產業發展的原則,采取在產業發展任務較重、位置偏遠、人口較多、社會矛盾突出的村民組建立黨支部、黨小組,選派干部駐點幫扶等措施,推動產業發展到組到戶,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全力以赴形成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磅礴力量。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萬山區委書記田玉軍要求,要在全區形成“人人支持大棚蔬菜產業、人人參與大棚蔬菜品牌代言”氛圍,全力打好“武陵菜都”品牌。

  西紅柿大豐收

  政策“組合拳”給力

  “菜園子”四季常青  滿頭大汗,滿腳泥濘,滿手老繭……一個皮膚紅里透黑的人正在楊元桃的蔬菜大棚指揮工友生產,他的外地口音格外引人注目。

  一打聽,他是黃道鄉科技副鄉長李云渠,來自大名鼎鼎的“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市。2012年11月,他與團隊前來銅仁參與推廣萬山“九豐農業+”模式。2017年11月,來到黃道鄉掛職。“我從1983年就開始種植蔬菜,這里山清水秀,空氣好、水好、土地好,種植的蔬菜市民很喜歡,還有較大空間可提升。”李云渠三言兩語表達了對萬山蔬菜產業的前景看好。

  每天,在萬山區各個標準化蔬菜大棚里除了忙忙碌碌的工友和當地干部,還有穿著統一藍色工裝的科技副鄉長。大規模種植商品蔬菜并不簡單,需要打破蔬菜種植遇到技術瓶頸。因此,該區每年政府出資200萬元,從九豐農業公司聘請10名種菜能手,派遣到各鄉鎮(街道)擔任科技副鄉鎮長(副主任),專門負責傳授標準化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他們長期扎根田間、大棚,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手把手帶出200多名技術骨干。

  此外,萬山區積極構建蔬菜產前技術引進、培訓,建立產中技術指導、服務,產后推廣的一條龍服務,2018年以來,創新零距離技術服務組建了一支近100人農業技術專家的服務“三農”工作團隊“沉”到*線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合作社均由村兩委牽頭,組織本村能人成立,彼此知根知底,農戶很放心!”萬山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目前全區已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60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35家、家庭農場95家,形成了“鄉鄉有大棚園區、村村有蔬菜產業、貧困戶戶戶有利益聯結”的蔬菜產業格局。

  前不久,萬山翠豐農業有限公司已投入運營,作為政府平臺公司為“武陵菜都”搭建蔬菜類農產品銷售主渠道,負責全區10個鄉鎮(街道)30余個蔬菜基地收購蔬菜,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規格、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的原則,對全區大棚蔬菜產品實行“訂單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全力打造“萬山有機生態蔬菜”品牌,助力“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旗下的“萬貨出山”。

  翠豐農業基地

  “我們將全力推動蔬菜產業品牌化建設,加快推進綠色商標申報認證,力爭3到5年在全區建成5萬畝標準化大棚蔬菜基地,做優蔬菜產業遍地開花,做響“武陵菜都”品牌,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萬山翠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蒲召好如是說。

  眼下,萬山翠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依托電商平臺,向貴陽、上海、重慶、湖南等大城市蔬菜批發市場派駐銷售員,收集信息、簽訂銷售合同等,正在積極構建從“蔬菜基地——公司平臺——經銷商——市民餐桌”的產業鏈條。

  基于此,該區農業產業革命的時間表和目標是:計劃到2020年,建成一批規?;?、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示范基地,初步建立具有萬山特色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力爭省級農業園區達6個以上,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和合作示范社分別達到10家、6家以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達28家、10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的合作社有企業帶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70%以上,一產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達到11.38億元,為確保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實現新時代鄉村產業振興良好開局。

  “菜龍頭”坐鎮

  撂荒地“秒變”風景線

  4年多前,萬山區委、區政府從山東壽光引進九豐農業公司,無中生有打造九豐農業博覽園,建成了全國*、科技含量*的單體智能觀光大棚、花卉大世界、候鳥小木屋養老中心。同時,奮力引入了貴州*俄羅斯美人魚海洋館,配套了游客服務中心、生態休閑度假酒店、觀光走廊,成為全省和周邊省市休閑觀光農業的龍頭品牌。每天,前往園區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爆發式增長,被列為全省主題農業景區、“引領型”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九豐農業博覽園的建成,徹底打破了萬山群眾“手工勞作”的農耕思維,打破了“萬山發展農業天方夜譚”的預言,為萬山鄉村振興播下了農業科技可以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種”。

  敖寨鄉標準化蔬菜大棚鋪天蓋地

  “我們種植品種可達220種,品質全部達國家無公害標準,年生產優質蔬菜6.6萬噸,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聊起起九豐農業博覽園帶來的效應,該園總經理馮資源如數家珍。

  4年多時間,萬山九豐農業博覽園已成為西部地區輻射*廣、規模*、檔次*的農旅融合示范園區,直接解決當地就業300多人,帶動3600多人脫貧致富。

  據統計,全區依托九豐農業的資源、技術、管理等優勢,全面推廣“九豐農業+”模式,現已在全區建成標準化大棚蔬菜基地64個,面積達1.5萬多畝,覆蓋45個村,為5160戶貧困戶1.82萬人建立了利益聯結。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蔬菜種植合作社與翠豐農業有限公司的合作,讓老百姓真正實現參與中共享、共享中共建、共建中共富。

  當前,萬山九豐農業公司生產的優質農產品已經走進了北京、貴陽、長沙、昆明、廈門、南京等大城市,成為市民餐桌上的健康菜、放心菜,并逐漸改善當地農產品種植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讓農業惠民、讓農業富民!”基于九豐農業成功的技術、管理和市場優勢,2017年,在鄉村振興戰略行動下,萬山區在全區積極推廣“九豐農業+”大棚蔬菜技術培訓和產業發展模式,全力打造“武陵菜都”,吹響這場綠色產業革命的號角。

  九豐農業博覽園所在的萬山區高樓坪鄉大樹林村,曾經土地撂荒、雜草叢生,村民不得不遠走異地他鄉打工養家糊口,而今如雨后春筍一般新建的小洋樓取代了低矮的農房,鄉親們紛紛返鄉就近開辦了“農家樂”近100家。

  大樹林村的變遷,正是萬山區聚力打造“武陵菜都”催生的碩果之一。傳統農業不再是簡單“四季歌”,而是優美“四重奏”,按照“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景區科普化”的思路,建成13.8萬平方米的蔬菜生產大棚,致力打造集蔬菜種植、智能觀光、生態養老為一體的山地生態農業示范綜合體,可種植瓜類、茄果類、豆類、葉菜類等200余個蔬菜品種,年產優質蔬菜6.6萬噸,正引領萬山建成西南片區*的蔬菜集散中心,人們期待中的“武陵菜都”呼之欲出。

  帆揚風勁!如今,萬山區正在加快蔬菜產業(含辣椒產業),其中,大力推廣“九豐農業+”模式,突出發展黃瓜、絲瓜、西紅柿等優勢單品,合理安排周年茬口,建成穩定適銷對路蔬菜基地,有效供應市場需求;在有條件的區域,鼓勵發展露天夏秋反季節蔬菜,在低效作物調減區域,因地制宜發展應季蔬菜;辣椒以干鮮型品種為主,重點在大坪、魚塘、茶店等鄉鎮(街道)集中連片發展辣椒基地,依托九豐農業技術支撐,逐步實現“本地育苗、就近供應”,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努力推進蔬菜綠色標準化生產。到2020年,全區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6.5萬畝,其中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畝,總產量達26萬噸,總產值達7億元。

  “我們要全力建設一批專業化大型農產品基地,按照標準化生產要求,統一供種、統一耕播、統一管護、統一病蟲防治,重點在500畝以上壩區推行標準化生產,實行“一壩一策”“一田多用”“一季多收”。到2020年,全區創建認定1個樣板壩區、4個達標壩區和2個基礎壩區。加快建設一批直供蘇州等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和成渝經濟圈等地區的菜籃子基地,引進幫扶城市中實力雄厚的企業在萬山共建農產品直供基地。”萬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吉剛對打造“武陵菜都”信心滿滿。

  據了解,萬山區今年蔬菜種植面積的目標是16萬畝,其中,大棚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量達24萬噸,總產值達6.5億元。到2020年,全區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6.5萬畝,其中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畝,總產量達26萬噸,總產值達7億元。

  優化流通體系

  “萬貨出山”正當時

  “產業就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轉型發展城市,6年仿佛時間彈指揮間,萬山區克難攻堅、眾志成城交出了絢麗的答卷,被譽為“萬山速度”“萬山現象”“萬山效應”。

  曾經面對山高谷深、溝壑縱橫、人多地少的生存環境,直面“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產環境,如何打好農村產業革命,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萬山區以打造“武陵菜都”為目標,舉全區之力打一場深刻的蔬菜產業革命的路徑,大力發展大棚蔬菜,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產生“多重效應”。

  目前,萬山翠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擁有占地500平方米的蔬菜分揀中心和1200平方米的倉儲中心,能有效保障全區蔬菜及農副產品上市后的儲存。同時,該公司正在借助“貴州農產品風行天下”“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的利好,努力優化流通體系,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千方百計助推“萬貨出山”,為鄉村振興注入正能量。

  構建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區級以翠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運營模式為主要載體,鄉鎮(街道)以組建蔬菜實體公司為主要載體,哪里有銷路就往那里跑,哪里能掙錢就那里銷,突出公司化、市場化運營,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迅速補齊農產品流通供應鏈條,著力孵化、培育和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市場潛力大、聯結產銷兩端的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加快推動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確保產地型預冷庫和區域冷庫實現全覆蓋。以區域物流網絡為重點,盤活區域供銷資源,今年已全面啟動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構造區、鄉、村三級農產品物流配送服務網絡,提供支撐保障,拓寬銷售渠道,著力構建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可追溯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5個以上生鮮超市。

  貨車運送黃瓜

  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以電子商務整區推進、農商互聯示范區建設以及翠豐公司龍頭帶動為抓手,在500畝以上壩區生產基地推行“以銷定產”,推動訂單農業快速發展,打通產業基地與區內、區外以及線上農產品對接渠道,助推“萬貨出山”。以農產品進學校、進機關、進軍營、進醫院、進超市、進對口幫扶城市為主要手段,打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研究全區中小學校對農產品品種、數量、質量、價格、配送等需求底數,以區內生產基地尤其是貧困村為對象,*建立“一對一”“一對多”的產銷定向關系,實現貧困村生產農產品簽約定向銷售全覆蓋。

  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用互聯網+農產品產銷模式,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以整區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為契機,以持續增加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收入為核心,更加注重農產品線上銷售。加強與阿里巴巴、京東、網庫等知名電商企業的對接力度,開展線上交易業務,線上線下協同,開發適宜網絡銷售的優質產品。到2020年,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點)50個,網商發展到80家,全區農產品通過電商銷售達1000萬元。

  大力培育和推介農產品品牌。著力構建以“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公共品牌為引領,以特色產品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為主體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加大農業與大數據的融合,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和電子追溯碼技術,逐步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可追溯。大力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的認證規模和數量,加快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強區,到2020年,全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良好農業規范(GAP)產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比重達80%以上。

  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如今,萬山“村村建大棚、戶戶當菜農、千村萬寨瓜菜綠”愿景,正在從規劃圖紙上落實到萬山大地上變為現實!“武陵菜都”茁壯成長,為“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矩陣增添了一抹亮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shenq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