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品類水果早采早摘的根本原因是產銷脫節,其背后是小生產、大市場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這也凸顯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要發力新品種培育,注重品種和熟期配套,在生產方式上做文章,還要發力全產業鏈條,注重“*初一公里”和“*后一公里”,在流通方式上做文章。
近日,有媒體報道個別地區出現獼猴桃提前近兩個月早采早摘現象,引發業內關注。筆者認為,早采早摘現象反映了供給質量不高、產銷關系不暢問題。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由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構建農產品產銷新格局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兒,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上。
水果是*早實現市場化的兩大類農產品之一。我國水果總產量連續20多年世界*,人均占有量131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公斤,徹底解決了吃水果難的問題。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果的需求逐漸向品質生活型升級,更關注水果的多樣性和營養價值。但是,水果本身易腐爛,舊動能下的水果供給與新需求下的水果流通出現了矛盾。
應當看到,*意義上的完熟采摘還很難做到,有時候也沒有必要。水果成熟期分為可采期和完熟期。水果采摘后大多要經過運銷、貯藏才能到達消費者手里,通常都在可采期采收。一般來說,這已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消費需求。業內詬病的早采早摘,是超前于可采期的采收。此種現象每年都零星發生,原因或是擔心后期價格下跌,或是為了搶占空檔期。可是,不少水果風味形成的關鍵期在后期,過于早采對其品質的傷害是致命的。以獼猴桃為例,國際通行的成熟期指標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占比,新西蘭規定為6.2%以上。在我國,很多時候是收購商說了算,其標準是不看品質看外觀。
可見,早采早摘的根本原因是產銷脫節,其背后是小生產、大市場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這也凸顯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總體看,我國水果產業已經處于供需平衡、略有過剩的狀態。在保數量基礎上,追求生產端的高品質和流通端的高效率,應該是我國水果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要從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重點在生產的新品種和流通的新方式上做文章。
要發力新品種培育,注重品種和熟期配套,在生產方式上做文章。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不少人曾擔心美國新奇士橙會沖擊國內柑橘產業。當時,我國柑橘品種同質化、熟期單一的問題突出。經過科學家這些年的努力,我國已實現了不同產區周年供應,協調了空間匹配性、時間繼起性和品種替代性。在20年前,柑橘特別是臍橙類水果對主產地以外的消費者來說,還是*品。如今,丑橘、耙耙柑等新品種層出不窮。柑橘不僅種植面積居全國水果之首,而且在國際競爭中居于優勢地位。
要發力全產業鏈條,注重“*初一公里”和“*后一公里”,在流通方式上做文章。造成早采早摘的原因,在于商品化預處理和采后保鮮貯藏不過關。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主產區和主銷區高度分離,長距離運銷不可避免。在目前的產業鏈中,貯藏仍以土法貯藏為主,流通仍以多級批發為主,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依然是“披頭散發”地賣,無法實現優質優價。因此,要加強田頭初級市場建設,推廣商品化處理和冷鏈物流,發展產地直采直供、農社對接、生鮮電商等新業態,加快電子結算等新交易方式應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