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1月21發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的鄉村常駐人口為5.64億人,從*數量看,超過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人口的總和。然而,從綜合素質來看,鄉村的常駐人口,主要是在飛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沉淀下來的非技能型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鄉村的非技能型勞動力維持傳統的小農生產是綽綽有余的,但如果要構建農貨上行的通道,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則需要“有技術、懂管理”的“新農人”回流農村,才能實現生產力水平的躍進和生產關系的深層次變革。
“新農人”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培養“新農人”和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創新。例如,2018年4月,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七部委發布了《關于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的指導意見》。同是4月,農業農村部提出,計劃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次左右。
然而,真正能夠吸引“新農人”回流農村的內生動力,是農村能否提供具有足夠大增值空間的產業。農村淘寶店已吸引了不少“新農人”返鄉,而新電商拼多多所力推的“拼農貨”平臺也為“新農人”返鄉、做大“農貨上行”的產業蛋糕提供了巨大的舞臺。
根據拼多多發布的《2018拼多多“扶貧助農”年度報告》,從產地“*初一公里”出發直連銷地“*后一公里”,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累計帶動6.2萬余名“新農人”返鄉,在全國農產區建立分揀、包裝、物流的分布式中心,負責電商運營、優化物流,直連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平臺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700萬人。
該報告進一步指出,擁有返鄉“新農人”越多的貧困縣,區域店鋪數量、*單品、產業升級等方面具備更明顯的優勢,進而可以幫助鄉村常駐人口,包括老人、婦女等非技能型人口獲得更多收入。比如,在湖南省寧鄉縣某“外婆菜”產品,自2018年4月于平臺上線,實現單品銷售超過500萬元,原材料采購覆蓋300余戶農戶。更令人欣喜的是,未來有加速發展的趨勢。
以“新農人”為代表的人才要素回流,預計在未來也將經歷三個階段。
*階段是“新農人”在電商平臺的支持和利潤引導下回到本鄉本土創業,并進一步拉動資本回鄉,逐步實現鄉村內優勢生產要素的重組。
第二階段則是在“新農人”帶領下,對鄉村現有存量人力資本和分散的小農戶經營重新整合的過程,5.64億鄉村常駐人口將成為推動農貨上行,鄉村生產要素重構的基礎力量。
第三階段則是以*的“新農人”為核心,以電商平臺整合的龐大消費群體為依托,向前集聚土地和非技能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后延伸產業鏈下游,形成中國特色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筆者認為,“農貨上行”將推動中國走出一條小農背景下的現代化之路,絕不僅僅是“農貨上行”能實現農產品供應的短鏈化從而使得新供應鏈上的主體分享更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短鏈化之后的增值收益將大幅增加。
實際上,鑒于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均呈現剛性特征,未來農產品的增值空間主要來自于其被賦予的環境價值、品牌價值、體驗價值或文化價值等其他附加值,并被加冠在各類概念體系里。
農貨上行不僅會推動分散經營的小農在現代物流體系的支撐下逐步實現品牌化,還有望實現線上游戲體驗和線下電商消費的創新結合,創造出令農產品增值的新產業。現實中,新電商拼多多所推出的“多多果園”就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
2018年5月,拼多多上線“多多果園”。用戶以社交、互動方式種植虛擬果樹,虛擬果樹成熟后將收到免費的真實水果。多多果園上線半個月,用戶量就突破4000萬,每天送出超100萬斤水果。除平臺直采外,“多多果園”還專門開設扶貧助農頻道“多多助農”,定向幫助貧困村解決銷路問題。例如:“多多助農”聯合“新農人”商家,包銷云南文山州丘北縣黎家村80歲以上老人的雪蓮果,丘北縣雪蓮果僅兩天就銷出30萬斤;在陜西周至縣軍寨村,“多多助農”幫助當地包括留守老人在內的農戶共計銷出500萬斤獼猴桃。雖然此類線上游戲推出的原始動機主要是發展用戶增加流量,但是它本身卻代表著未來消費趨勢,如果規劃合理有望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步是通過營銷式的優惠活動,擴大流量、增大用戶黏性,同時通過與用戶的線上互動,了解用戶的特征和偏好。在此基礎上電商平臺可以根據游戲互動中獲取的數據來預測消費需求并指導生產者同步種植,實現預購的功能,并可以提前備貨,降低物流損耗,確保新鮮度。
第二步是增加線上體驗的“代入感”,增加此類游戲體驗與現實之間的融合度,推動現實服務與虛擬游戲的高度融合,是線下場景+線上場景的深度結合。通過直播領養等方式增加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體驗附加值和情感附加值,打造基于用戶體驗的獨*應鏈。
第三步是在虛擬和現實中同步加入文化內涵、品質內涵和用戶對于特定品類農產品的獨特體驗式情感,*終提高用戶對特定品類農產品的支付意愿,在提升消費者效用的同時,提高生產者收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