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是青海省農業大區強區,耕地多、村社多、農民人口多是海東的市情,特殊的市情決定了海東的“三農”地位,占據全省“半壁江山”,地位不可動搖。
梳理70年的發展歷程,海東“三農”從昔日的一窮二白,到今日的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東“三農”實現了高層次、高質量、高速度的跨越發展。
海東“三農”發展,即是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基礎,更是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根本,因為,不論是鄉村振興還是脫貧攻堅,*終的落腳點始終在農業農村農民。
海東農業之所以強,是因為海東農業從追求產量的粗放式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出了食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海東市堅持把扶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產業轉型的主攻方向,推進標準化建設,打造特色農產品基地,重點培育了互助蠶豆、民和馬鈴薯、樂都大櫻桃等9種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推出了菜籽油、青稞全粉、海東蠶豆等13種*無污染特色農產品,省級以上重點加工企業注重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海東農民之所以富,是因為海東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農民可支配收入*沖破萬元大關。
海東農民富裕的支柱產業是拉面產業,依托拉面產業,海東農民掙了票子、育了孩子、換了腦子、練了膽子、拓了路子、創了牌子。同時,廣袤的田間地頭,培育出了一批懂農業、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
海東農村之所以美,是因為海東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海東市持續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借助脫貧攻堅改善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人居環境,*終讓農村成為生態宜居、環境整潔、鄉風文明的美麗家園,成為人人向往的“香巴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