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大理州各級農業農村系統以洱海保護治理為重點,以實現產業興旺為目標,從洱海流域“三禁四推”、產業結構調整、綠色食品牌、轉型發展等方面入手,著力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生態轉型發展,引領鄉村產業振興。
明確目標導向,深入調研穩步推進。年初,州人民政府出臺了《洱海流域種植業結構調整方案》,明確了2019年—2020年洱海流域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產業布局、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0年,洱海流域建成綠色水稻種植基地15萬畝、綠色有機烤煙種植基地6萬畝、綠色蠶豆種植基地14萬畝、綠色蔬菜種植基地4.5萬畝,建成以果梅、藍莓、車厘子等為主的綠色水果基地4.5萬畝,綠色食用、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苗木1.15萬畝。今年2月以來,以州縣聯動、直接到村的方式,全面動員、安排部署農業結構調整、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有力有序推進。
優化產業布局,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按綠色生態種植要求優化種植布局,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逐步擴大豆類、麥類、馬鈴薯、油菜、牧草、中藥材、水果及園林苗圃等低肥水作物種植,2018年大蒜種植面積減少10.18萬畝。大力發展“水稻+”稻魚綜合種養,2019年計劃實施6300畝,目前完成4000畝。同時,以全力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為引領,著力抓實綠色種植基地建設,今年小春已種植綠色蠶豆、大麥、油菜、馬鈴薯、蔬菜等作物22.25萬畝,大春已種植綠色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和有機煙等18.3萬畝,發展水果、中藥材、花卉(苗木)、苜蓿等多年生作物5.75萬畝。
規范技術標準,加快轉變綠色種植方式。全力推廣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為主的綠色生態種植模式,制定11種農作物生態種植技術規程,推行大春水稻、玉米—小春蠶豆、油菜或大春烤煙—豌豆輪作模式。積極培育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今年以來,洱源縣與滇本草藥業公司簽訂3萬畝中藥材種植協議,種植中藥材2700畝;引進北京花木公司在牛街鎮實施設施農業種植無性花卉種苗繁殖基地200畝、宿根花卉基地300畝;引進麗江孝尊木梨公司在三營鎮發展木梨示范種植500畝。大理市積極推進海川農業集團4個“1+N”項目建設,引進大禹節水集團公司,計劃在銀橋鎮、灣橋鎮推進5000畝智慧農業產業園建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