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撒一袋化肥下地,每畝麥子竟多打了80多公斤。麥收結束,楊亂老漢懸著的心終于放下。“自打有化肥,頭回減肥還增產,真是稀奇。”
楊老漢今年71歲,種了一輩子地。他所在的西華縣紅花集鎮張莊村是黃泛區,沙地土薄,從記事起就常鬧饑荒。老漢年輕時是莊稼地里的好把式,麥子畝產也不過百斤,“稀稀拉拉三小片,撲撲楞楞尺把高,忙忙活活三把麥”。
老漢記得,30年前,正是化肥讓鄉親們吃飽了飯。白花花的化肥撒進土,產量竟然翻了倍,從此再沒餓過肚皮。“老把式”們互相較勁,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糧食連增,也帶來一絲隱憂。30年過去,一畝田一季糧,用的化肥從10斤到120多斤,多了十幾倍。糧食產量不再漲,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卻越來越嚴重。
“年年這么下去,土地負擔重,環境負擔重,農民負擔更重。”今年全國兩會,皮膚黝黑的西華籍人大代表黨永富站在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他講述的,是一個農民的中國夢。他希望,中國的口糧在高產的同時,再*提質,也希望農民減少化肥用量,讓產量與環保雙贏。從事治土30多年的黨永富為此制定了一套技術方案。
今年麥收,西華數萬農民參與的10萬畝化肥減量試驗看到了結果。在化肥減少30%的情況下,每畝地平均增產15%-16%。今年秋糧,西華縣化肥減量將拓展到70萬畝,周口市將達到210萬畝。
從追求產量到量質雙贏,正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河南糧食的發展脈絡。
河南是產糧大省,1983年之前,卻要年年“借糧”為生。今天全國糧食1/10,小麥1/4來自河南,每4個饅頭中,就有一個來自河南。河南糧食產量從1952年的210億斤提高到2018年的1330億斤,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糧倉”。
糧食連年增收,鄉親們再沒人餓肚子。大家開始琢磨自家麥子咋能賣個好價錢。今年,楊老漢聽縣里技術員推薦,種了10畝強筋小麥,每斤收購價比普通麥高0.1元,每畝多收100多元。
如今的河南走上了量質雙贏的糧食生產新軌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種專用糧、種放心糧。全省建設高標準農田5400萬畝,平均每畝提升糧食產能150斤。全省發展優質小麥1204萬畝,位居全國*。
“以前種糧為吃飽,現在講究吃得好。”楊亂老漢種了一輩子地,如今發現“門道”越來越多,品種更講究,連打藥都用上了無人機。但老漢相信,不管到啥時候,好好對土地,土地不會虧待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