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放晴了,即使再下雨咱也有信心了,可以放心種大棚了。”8月15日一大早,在因臺風“利奇馬”災害再度引起全國關注的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宋家莊村村民趙啟富夫婦來到自己的大棚,為即將開始的蔬菜定植做準備。
8月10日開始降雨,8月11日凌晨大棚出現進水,8月12日下午積水排干,8月13日基本恢復正常生產……這是趙啟富今年的抗災記錄。而在去年,他的大棚在水里泡了21天,整整兩個月才恢復正常生產。
記者連日來在壽光采訪發現,類似的情況普遍存在。在“利奇馬”帶來的降水量和過境洪水量都超過去年的情況下,壽光大棚受災數量僅為去年的15%,農田受災面積約為去年的1/5。而且,今年棚內進水基本一兩天就能排干凈,去年則長達半個多月。
從2018年來勢洶洶的“溫比亞”,到2019年洪流滾滾的“利奇馬”,如今,壽光農民已經可以大聲地說一句:這*,我們挺住啦!
準備充分,應對迅速,農民自救效果好
8月9日,壽光菜農的手機里就收到了一條信息。這條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下發的《致廣大群眾的一封信》,提到了防洪抗災的9個方面。其中的“備足抽水機、水帶、沙袋等必要的防汛物資”,做好大棚進水防范工作,對壽光農民來說,尤為重要。
去年那場“溫比亞”,壽光大棚大面積進水,水泵水帶一度“千金難求”。“俺家的這4個大棚,去年大雨時,水泵買不著,棚里積水排得不及時,前面、后墻等都不同程度受損,其中一個大棚是塌了后又重建的。”稻田鎮尹家村菜農楊學增提起去年就一肚子火,“這次,提前好幾天就發了預警,村喇叭每天都廣播防汛情況。我早早就備好了水泵水帶,為怕不夠用,還特意新添了兩臺水泵,并提前把水帶鋪到了離大棚很近的排水U型槽中。10號排水溝內一見水,4臺水泵就同時工作,4個大棚無一受損。”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孫集街道丁家村村,該村180多個大棚除地勢低的兩個老棚后墻體部分坍塌外,其余大棚都及時排出積水,影響不大。村黨支部書記張偉介紹,去年,村里號召居民把解決排水問題當作頭等大事。凡種大棚的,兩側都要深挖溝渠。村里還把村西一條小生產路挖成排水溝,又在村后挖了一條長300米、寬近10米的大排水溝,構成生產區排水網,直通村西北角,在那挖了一個由垃圾場改造成的5米多深的蓄水池。
科學設計,整合投入,水利工程作保障
2018年“溫比亞”過境時,308國道兩側滿是積水。大棚里的積水無處排,附近菜農就用長距離的水帶,將積水排到路上。當時救援的車輛都是涉水而過,周邊老百姓日常出行也是困難重重。
8月12日下午,“利奇馬”帶來的暴雨暫歇,記者又*來到這里。與去年水帶遍地相比,今年308國道卻是干干凈凈,與紀臺鎮相連的幾條道路也無比通暢。“看見沒,這蓋子底下是政府新修的排水溝,順著這條溝,積水就流進暗渠,暗渠直通彌河、丹河。”紀臺鎮方東村菜農張少勇一邊抽水,一邊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為了徹底改善大棚種植區域易澇問題,壽光科學規劃,整合投入,全方位完善水利管網,“308管網工程”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在重點防范區域的紀臺鎮,整合投入2.27億元,規劃了“四橫六縱”的農田排澇體系,建設了總長度172.5公里的農田排澇管網。
壽光市委書記林紅玉說,壽光自去年起實施的彌河、丹河等河道治理和青州、壽光、昌樂三縣交界低洼易澇地區農田排澇工程等,在此次洪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技術到位,物資充足,生產恢復進程快
“今年園區排水用了多長時間?”“耽不耽誤新苗的栽種?”“農業保險理賠速度快不快?”……8月12日,山東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希信來到壽光市田柳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詢問當地農戶的受災情況,并現場部署各項農業救援工作。
早在10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就成立了8個由廳領導任組長、有關處室和專家組成的巡回督查組,赴各地幫助開展農業抗災救災及災后恢復生產工作。同時,印發玉米、花生、大豆、蔬菜、棉花、果樹等災后田間管理技術指導意見,要求全省農業部門整合手機端、大喇叭、明白紙等手段,*時間送到受災農民手中。
在壽光,“利奇馬”剛走,無數的農業科技人員就深入田間地頭,如何應對設施損毀修復,大棚如何排水,如何防治病蟲害,作物倒伏后如何急救……農民遇到的這些問題,都*時間得到了解答。
除了政府主管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在壽光農民背后還站著無數壽光“農”字號企業。“大棚墻體受損的,可以申請保險賠付。各受災鄉鎮還收到了大量企業捐助的種苗、肥料等農資,受損農戶可根據需要提出申請。”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秀欣說,“壽光有雄厚的產業基礎,作為溫室大棚建造及管理模式的輸出地,擁有1100多家‘農’字號企業,涵蓋種子種苗、農資農機、溫室工程、科技服務等各個方面,能夠為受災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