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實施辦法》出臺,強調要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取消學生申請資助時需由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予以證明的環節,改為學生本人(或監護人)書面承諾。
設置貧困證明的初衷在于通過公共部門的權威性,打破信息不對稱,從而確保貧困生信息的真實有效。然而,貧困證明的制度善意,在一些地方執行過程中卻打了折扣。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筆者見過各式各樣魚龍混雜的貧困證明。一方面,為了獲得資助,一些貧困證明夸大其詞,貧困生的家庭明明沒有那么悲苦,卻被渲染得很艱辛,與事實有出入;另一方面,一些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也可以依托熟人社會網絡的力量搞來貧困證明,甚至有大學新生帶著已經蓋章的空白貧困證明到學校報到,讓人大跌眼鏡。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并非所有的貧困生都可以通過“以貌取人”識別出來。有的學生擅長利用“弱者的武器”,在申請材料中大打“悲情牌”,在日常消費中卻使用數千元的*手機、看明星演唱會等;有的學生聲稱日常生活缺乏保障,卻參加了需要自費幾千元的海外游學項目,讓其他同學對他們的“貧困生”身份產生質疑……貧困生認定亂象叢生,不僅讓有限的資源沒有“好鋼用在刀刃上”,也影響了教育公平。
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貧困生資助既要兼顧公平,也要保護貧困生的隱私,在具體操作環節需要更加規范化和精細化。在貧困證明缺乏公信力的背景下,“取消貧困證明”無可厚非;但只有建立更加強大、更加完善的實施操作系統,貧困生資助才會更有“準頭”。
“取消貧困證明”之后,為了防止某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鉆空子,一方面,既要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也要提升違規成本。對于那些弄虛作假的“假貧困生”,要有一定的懲戒措施,不能任之由之。另一方面,建議以消費情況為主要的衡量依據,并結合其他指標,對貧困生進行“*畫像”。此外,還要多渠道了解貧困生情況,對貧困生信息進行及時更新;貧困生數據庫里的名單不應該幾年不變,而是要有進有出。
那些負重前行的寒門學子,需要“雪中送炭”來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燈。為了既提升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同時呵護他們的權利與尊嚴,一些高校創新性地采取了“隱形資助”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只要貧困生資助切實做到了規范化和精細化,“取消貧困證明”是值得肯定并完全可行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