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江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重構鄉村社會生態為使命,強力推進八項工程,探索出一條新時代鄉村善治之路,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施“黨建帶村”工程,夯實鄉村治理基礎。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為鄉村治理增添強勁動力。扎實開展“三大行動”,全面推進農村過硬支部建設。開展“頭雁領航”行動。制定《發揮黨建優勢激勵鄉村基層干部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擔當作為的實施方案》,儲備村級后備人才490名,打造鄉村振興的“先鋒雁陣”。2018年面向白山地區選聘6名退休領導干部、退伍軍人、*人才到村擔任村書記,2019年再次拿出3個崗位進行招考,不斷推動村黨組織書記職業化隊伍建設。建立村支書交流機制,定期組織*村支書圍繞環境整治、集體增收等工作講經驗、談體會,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創建結構化薪酬模式,村支書和一般村干部年平均工資分別達到5萬元和3萬元,有效激發基層干部干事熱情。開展“星級創評”行動。組織開展村級黨組織評星定級,按照五個等次進行評定、動態調整,對評定為二星級以下的黨組織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采取市鄉領導包保、選派*書記等方式,抓好集中整頓。開展“服務提升”行動。投入近5900萬元,推進村部功能性升級改造,推行村干部坐班制,村部功能由“行政辦公”向“便民服務”轉變。廣泛開展“黨員亮相”“黨員包戶”活動,全市2099名農村黨員與13429戶農戶結成包保對子,累計幫助群眾解決環境整治、種植業結構調整等實際困難3萬余個。
實施“生態美村”工程,優化鄉村治理環境。去年以來,臨江市創新建立“五包五責”工作機制,廣泛發動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圍繞“干凈、整潔、美麗、富饒”四步走整治目標,梯次升級農村人居環境。2018年按照常住人口千分之三比例為各村配備保潔員189名,投放小型分類垃圾桶3.8萬個,大型分類垃圾桶366個,建立起“戶分類、屯保潔、村集中、鎮轉運、市處理”垃圾處理模式,實現全市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2019年,投入3661萬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作業。兩年來,共落實農村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廁所凈化、庭院美化、村莊綠化和鄉村文化“六化”建設資金1.9億元。經過兩輪環境整治大會戰,全市共清理農村垃圾2.5萬余噸、拆除私搭亂建6500余處,撒花種407公里,栽花200余萬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初戰告捷,四步走戰略的*步“干凈”目標基本達成,正向著“整潔”目標邁出堅實步伐。通過持之以恒抓整治,不僅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也得到大幅革新。
實施“發展強村”工程,激發鄉村治理活力。近年來,臨江市按照“消除空殼村、扶持薄弱村、壯大富裕村”的思路,通過實施村集體經濟發展提升計劃,著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2018年全市70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的達到52個,個別村達到了40萬元以上,各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發展社會事業、改善村莊面貌的能力顯著增強。
2019年,臨江市正通過走好資源依托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創收型、城市拉動型、招商引資型、鄉村旅游型等多種發展模式并存之路,確保全市各行政村集體經濟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
實施“民主管村”工程,注入鄉村治理動力。不斷探索升級基層民主形式,構建從村民代表大會制度,到以村民議事會為主體,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配套的民主協商體系。通過民主懇談、村三委商議、黨員審議、村民代表決議和鄉賢評議等一系列步驟和程序,做好事前群眾當參謀、事中群眾來監督、事后群眾作評估,構建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村事民議、村事民治”基層治理新模式。
實施“依法治村”工程,提升鄉村治理保障。緊緊圍繞落實《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自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同時打造法治長廊、法治文化墻、法律圖書角、法治學校等法制設施,推動村民學法知法守法。強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實現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屯“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百姓說事點”,貧困村“法律援助聯絡點”全覆蓋,有力幫助基層群眾、困難群眾依法維權,村民法律意識普遍增強,也有效推動了農村清廉建設。新市街道黎紅村被評為吉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實施“平安護村”工程,構筑鄉村治理屏障。大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徹底鏟除農村黑惡勢力土壤。建立市、鄉、村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切實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建立黨政軍警民企“六位一體”合力治邊機制,加大邊境防護鐵絲網、“平安之聲”報警系統建設等物防技防設施投入,在邊境一線農村推行了“十戶聯防”“民兵巡邏”等措施,*限度延伸群防群治觸角。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市”,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列全省前列,白山*。
實施“道德潤村”工程,厚植鄉村治理土壤。充分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平臺作用,層層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層宣講。深化縣級融媒體改革,輿情研判能力、解疑釋惑能力顯著增強。打好“三好一庭院”掛牌摘牌,“臨江好人”評比,村規民約、家規家訓制定等一系列組合拳。探索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培育起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實施“文化興村”工程,強化鄉村治理支撐。推進坡口村等村史館建設,打造了群眾憶古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勵志的“精神家園”。建設農村文化墻、文化長廊,有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抓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節點,廣泛開展“文藝擂臺賽”“全民籃球賽”“農民文化節”“文化惠農直通車”“送文化下鄉”“公益電影放映”等系列文化傳播活動,進一步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對鄉村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各村因地制宜舉辦了草莓采摘節、荷花節、農村美食節等活動。注重傳統村落保護,中國傳統村落數量達到5個,占全省總數的一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