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價格行情 > 提質增效 打造現代農業“航母”
提質增效 打造現代農業“航母”
農業網   時間:2019/9/9 9:18:00  來源:安徽日報  閱讀數:440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農業“國家隊”加快轉型步伐

  在安慶西郊,大觀區、懷寧和望江三縣(區)交界處,有一大片良田,長江與皖河在此交匯并天然形成一片圩區,這里是安徽農墾皖河農場。日前記者在這里看到,良田成方,溝渠成網,稻菽成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若時光倒流到60多年前,這里是一片蠻荒之地,河汊縱橫,蘆葦叢生,蟲蛇肆虐。

  朱華忠老人是土生土長的皖河人,上世紀60年代就在皖河農場工作。提起當時的生產場景,老人記憶猶新。

  “那時沿江是成片的蘆葦蕩,農工們的工作就是墾荒,每天冒著蟲叮蛇咬砍蘆葦,墾荒種地全靠人工和牲畜。”朱華忠回憶,當時生產條件落后,耕地主要靠老牛,辛苦*只能耕畝把地。但正是在這種極端簡陋的生產條件下,皖河人篳路藍縷,將耕地面積從*初的1萬多畝開墾到6萬多畝。

  良田有了,糧食產量卻上不去。“水稻畝產500斤就算高產了,小麥和棉花畝產只有300斤。”在朱華忠看來,糧食產量上不去,除了生產條件落后外,還跟當時的“大鍋飯”分不開。

  1979年,安徽農墾在全國農墾率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舉打破了“大鍋飯”,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包產到戶后,家家都喜獲豐收,糧食成車往家里拉。水稻由畝產500斤提高到上千斤,棉花也從畝產300多斤提高到六七百斤。”朱華忠回憶。

  近年來,伴隨著農墾改革的深入推進,皖河農場完成了公司化改造,進一步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向現代農業企業轉型步伐。如今的皖河農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土地效益不斷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糧倉。

  70年櫛風沐雨,皖河農場的變遷見證著安徽農墾的改革發展,也是我省農業發展變遷的縮影。作為現代農業的“國家隊”,如今的安徽農墾集團擁有土地96.64萬畝,全省20個農(茶、果)場已建有小麥、水稻、茶葉、水果等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22個,皖墾種子、倮倮大米、雁湖面粉等一系列知名品牌享譽市場,正闊步向現代農業“航母”的目標邁進。

  “普通大米只賣2塊多錢一斤,我們的有機大米幾十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從種高產糧到種優質糧,化“資源優勢”為“效益優勢”

  坐落在懷遠縣境內的龍亢農場也是一家老牌農場。建國初,這里土地荒蕪,土壤瘠薄。1958年,以6個農業生產隊為班底,龍亢農場正式籌建,從而拉開了農場墾荒的大幕。

  79歲的黃學璽老人是龍亢農場的老職工,他眼里的老農場是“荒草叢生,蘆葦根有一人高”。而如今那個曾經畝產幾十斤的貧瘠農場已經實現噸半糧大關,是遠近聞名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老人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字:龍亢農場建場之初,生產條件落后,小麥畝產只有兩三百斤;包產到戶后,家庭農場興起,畝產提高到八九百斤;現在隨著科技和生產方式的進步,畝產千斤以上已經不足為奇。

  沿懷遠縣城向西行駛30多公里,有一大片優質水稻田,田野上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水稻下成群的麻鴨穿梭覓食,不時傳出歡快的叫聲。這里是龍亢農場的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開心稻田。

  “這200畝稻田實行稻鴨共養,鴨子在稻田里捉蟲,還能肥水肥田,種出的稻米特別香,可以賣到30多元一斤!”龍亢農場場長馬振輝告訴記者,開心稻田不以追求高產為目的,而是要種出優質品牌糧。為保證稻米的品質,稻田一年只種一季稻,不施化肥農藥,稻子收割后種上紅花草,紅花草深耕后是天然的優質綠肥。

  龍亢農場共有耕地3.5萬畝,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每年生產優質稻2.8萬噸,優質小麥2.6萬噸。

  “普通糯米售價2塊錢一斤,我們生產的優質糯米價格在2.6元到2.8元每斤;一般小麥1.1元一斤,我們供應酒廠的優質麥價格在1.6元一斤。”龍亢農場副場長王永玖介紹,農場種植的優質糧售價平均比一般糧食貴20%-30%,卻供不應求。去年龍亢農場與五糧液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成為其重要的糧食基地,今年又陸續有幾家酒企前來購糧。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就要不斷升級人們的餐桌需求,生產更多綠色優質農產品,這正是農墾的優勢所在。”安徽農墾集團董事長詹先豪表示,安徽農墾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在現代農業提質增效上做足功課,積極盤活優質農產品資源,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把農墾的“資源優勢”轉化成“效益優勢”。

  “以前割麥靠人工,能手**多割一畝地,現在使用大型收割機,*能割四五百畝”

  從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全要素農業服務讓種地更輕松。

  眼下的皖河農場,水稻已經分蘗拔節,正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階段。但是種糧大戶們似乎并不擔心,因為有農場農服公司的無人機飛防小隊給他們保駕護航。

  “以前植保主要靠人工,*早使用手壓式噴霧器,一人*能打十幾畝地。后來出現了電動噴霧器,*能打30畝地。現在使用植保無人機作業,*能打300畝地,大戶們再也不用為打藥犯愁。”皖河農場農技推廣站負責人程大強告訴記者,去年飛防小隊作業面積達1.8萬畝。

  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成為農業發展的生動注腳。

  黃學璽老人對往年農忙搶收印象深刻:“以前割麥子全靠人工,能手**多割一畝地,后來生產隊調來了兩臺進口收割機,當時很多人圍觀,2米8的收割臺,*能收六七十畝地。再看看現在的大型收割機,近5米的收割臺,*能割四五百畝,整個農場幾萬畝地四五天就收完了。”

  如今,在龍亢農場的廠房內,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各種大型農機具整齊停放,像一臺臺戰車,隨時等待田野上的號角。據統計,龍亢農場現有大型拖拉機220臺,農具800余臺套,收割機108臺,農機總動力達2.2萬千瓦。

  變化的不僅僅是農機具,生產方式也在悄然變化。龍亢農場種糧大戶顧獻林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眼下正是水稻植保期,顧獻林早早預約了農服公司的植保服務,不慌不忙地來到田頭,大型植保機來到田間,不到一個小時,200多畝稻田植保作業完成。

  “以前種地全憑經驗,現在有了農服公司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種地輕松多了,農戶樂當‘甩手掌柜’。”顧獻林說。有了農服公司的幫助,種地變得簡單。“需要農資打個電話就送到田間地頭。稻子成熟的時候,農服公司派兩臺大馬力收割機,我這200多畝地,半天就收完了。收上來的糧食不愁賣,直接由農服公司收走烘干倉儲。”

  為破解農村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安徽農墾組建了全省*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公司,摸索出一個涵蓋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要素的“331”農服模式,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讓農戶種地更輕松。

  從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從小機械到大機械,從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到全程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見證了農墾乃至中國農業的滄桑巨變。如今的安徽農墾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5%,配方施肥面積達95%以上,實現優質良種全覆蓋。

  小麥畝產從建國初的兩三百斤到現在的上千斤,水稻收割從人工*一畝田到機械作業*幾百畝……數字見證了安徽農墾的發展,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的巨變。記者在農場采訪中看到,田野里千畝良田稻菽成畦,庫房里大型農機裝備齊全整齊排列,管理上智慧化手段全程監管……70年從刀耕火種到機械化、智能化,農墾人正在走出一條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uangxiaoyi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