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良種先行。作為農業發展的“芯片”,種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2019年8月初,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印發《關于切實抓好政策項目落實落地加快推進國家種子基地建設的通知》,作為農業大省,山東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二批*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名單中占據12個席位,約占總數的1/10。
其中,作為小麥類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山東寧津縣光熱條件充足,日照時間長,淡水資源豐富,發展良種產業自然優勢明顯。“全縣常年繁育‘濟麥22’‘魯原502’‘良星99’等優質小麥品種,年產小麥良種可供400萬畝大田用種。”據寧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榮興介紹,全縣耕地面積84萬畝,有良種繁育公司8家、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及省審小麥品種7個,繁育的小麥良種銷往河北、天津、河南、山西、江蘇、安徽、陜西等7省市。
據了解,寧津縣種子生產和經營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一直以來,寧津縣把良種繁育作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寧津良種產業迅猛發展,“中華麥·寧津種”產業品牌影響力日漸提升。
一個地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帶動,種子企業在寧津良種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良星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俊升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小麥育種工作,談到那時的種子市場,他感慨頗深:“沒有自己的品種,就沒有話語權,市場惡性競爭就難以避免。”
意識到品種的重要性,劉俊升和他的研發團隊開始在各地搜集育種材料,搞起了育種,先后有6個高產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通過審定。其中,“良星66”因廣適性強成為橫跨3個生態區的重點推廣小麥品種;“良星99”被選為國家小麥新品種審定標準對照品種。良星系列小麥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已達3億余畝。2010年,全省*民營農科院——山東良星農業科學研究院的成立更為企業的育種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產業的發展不僅給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也鼓起了當地種植戶的錢袋子。在保店鎮哱羅寨村,64歲制種戶劉福生家里的8畝地已經全部用作小麥制種。“以前種普通小麥玉米,每畝收益800元,現在搞小麥制種,每畝收益能達到1200余元。”劉福生告訴記者,以前商品小麥的地頭收購價每公斤只有2.3元,公司收購良種小麥每公斤通常在2.8元。自從開始從事小麥制種,一茬種植收益達到1萬多元。
山東德發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元介紹,哱羅寨村的400畝育種基地作為公司的開放式試驗基地,另外1000畝作為公司的制種基地。“小麥制種不同于一般的糧食生產,為了保持小麥收獲的純度、凈度、水分等指標,在生長期間對于病蟲害防控、除雜等田間管理技術要求格外嚴格。”
村里年邁的制種戶比比皆是,技術服務給“老年村”的制種產業免去了后顧之憂。每年的病蟲害防治和收獲時期,公司會統一組織專業合作社進行一噴三防和統一收種,既為年邁的制種戶免去了收割裝袋和購置倉儲設備的麻煩,又解決了農戶自行收獲帶來的混雜問題。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訂單制種、加價收購……標準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和高效化的產業發展模式讓小麥制種成為了當地的富民產業。
收獲后的種子,干燥和加工環節是保障制種質量的關鍵。在寧津,不斷完善的機械化設施和農機裝備保障了制種“*后一公里”的安全。目前,全縣建有種子加工車間4700多平方米,種子曬場1.2萬多平方米,倉庫8000多平方米,年種子加工能力4萬噸以上。
目前,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公司實行整村推進的訂單收購制種模式已在全縣覆蓋16個村。在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下,圍繞小農戶有效對接現代農業,通過生產基地帶動、合作組織聚合、共建共享等多種方式,全縣3萬小農戶搭上了產業富民的“順風車”。
近年來,寧津農業產業規模正在加速擴容。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0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7家,農民合作社404家,家庭農場121家,這些日益壯大的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當地良種繁育產業發展的生力軍,輻射帶動了良種繁育產業的發展。其中,中大型面粉加工企業13家,日處理小麥4700噸,日產面粉3470噸,年可消化全縣及周邊縣市100多萬畝小麥。
寧津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榮興表示,下一步,寧津縣將對種子龍頭企業在政策、信貸、科研、設施建設等方面優先給予支持,探索種子生產經營政策性保險和風險基金制度,吸引更多龍頭企業參與到小麥良種繁育基地的建設中來,推動當地良種產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寧津已經成為我國小麥良種供應地和集散地,制種產業已惠及當地100多個制種村的1萬余種植戶,年繁育小麥良種達到4000多萬公斤,實現了良種科研、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三方共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