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廣西興安縣有60%的貧困村屬于無產業、無收入的“空殼村”。如今,“空殼村”已是今非昔比:28個貧困村中,發展光伏產業并獲得穩定收入的20個;發展柑橘、葡萄等種植產業6個;建起以“郵樂·鄉村”為代表的村集體經濟綜合服務站的18個,有村辦產業服務型小企業的4個。20個貧困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到2018年全縣已經有22個貧困村脫貧,2019年有3個預脫貧村將脫貧摘帽。
在湘漓鎮江口村村委會樓門前,有一個500多平方米覆蓋著多晶硅太陽能板閃著白光的大棚,它是該村建起的太陽能小電站。
“2017年,這個小電站通過扶貧資金建起來,已經發電并網一年多了,上網電價扶貧補助每度電0.5元,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萬多元,解決了村里基礎設備建設和飲水改造缺乏經費的大問題。”*書記秦振勇說,他任*書記前,這個村既無地又無林、無產業,村里老百姓要架條水管都難。
興安縣發揮廣西光伏產業基地的優勢,先后投入900多萬元壯大光伏產業,全縣貧困村光伏產業收入達到120萬元。
毗鄰江口村的雙河村,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1萬元,已經實現脫貧。它的脫貧則得益于“黨建+電商+扶貧”措施建立起的“村樂·鄉村”村級集體經濟綜合站。
目前,興安縣已投入140萬元建設了10個鄉鎮共18個貧困村級集體經濟服務中心,今年底可實現全縣鄉村全覆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