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還是那塊地,咋種效益高?結構是關鍵。
葫蘆島興城市曹莊鎮大甸子村的花生種植大戶王強,深諳其中奧秘。
“*早種玉米,勉強維持生活。后來種花生,多賺了幾百元。近兩年更新了花生品種,收入又上新臺階。”王強滿臉幸福,同樣侍弄地,腰包越來越鼓,今年這220畝高油酸花生少說也能賣46萬元。
多的減下去,缺的調上來。朝陽市建平縣懷志有機雜糧合作社負責人李懷志也是種植結構調整的受益者。“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谷子、高粱種植面積,一畝地比過去多收入1000多元。”
地里種什么,跟著市場走。放眼全省,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供給側發力,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遼寧省呈現出減玉米,穩水稻、穩花生,增設施農業、增名優水果、增特色產業的“一減兩穩三增”良好態勢。
減玉米。諸多種糧大戶實現收入倍增。
朝陽市建平縣黑水鎮董海家庭農場里,董海和萬莉夫妻倆正在算賬。“今年種了近1000畝谷子,地頭收購,直接給錢,省時省力。”萬莉說,一畝地能賣將近2000元。
告別老玉米,換“新當家”。據統計,去年全省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76萬畝,今年又調減73萬余畝,超額完成年度玉米調減種植面積任務。
穩水稻,穩花生。“我們這兒干旱,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種花生。”王強指著眼前的大片土地,“原來這里都是大苞米,現在都改種了小花生。”
數據*有說服力。興城市的115萬畝耕地上,原本玉米地“占據”60多萬畝,現在花生已成“*作物”,種植面積達70萬畝。
優質水稻、出口型食用花生、高油大豆、高淀粉馬鈴薯、有區域特色的雜糧雜豆、風味獨特的小宗油料,已從農田里的“點綴”作物逆襲成“主打牌”。而這,直接帶動了種植戶增收。
改變的不只在大田。
設施農業,可圈可點。“今年的甜椒快上市了。”凌源市宋杖子鎮范杖子村黨委書記司海勝說,3000畝種植面積,輻射帶動周邊種植面積1.5萬畝,畝產2萬至2.5萬公斤。村交易市場也成了東北知名、規模較大的椒類集散地。
得益于發展設施農業,范杖子村用14年把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了10倍。司海勝用“翻天覆地”形容這一變化,“下一步還要去大連采購櫻桃樹,打造一個遼西櫻桃小村,我們種植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會停。”
素有“十年九旱”之稱的朝陽市,大力促進設施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發展,打造以凌源、北票為重點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并由此成為京津冀地區的“菜籃子”。
遼寧省因地制宜推進設施蔬菜優勢區建設,遼西地區重點發展果菜生產;遼中、遼南、遼北地區在穩定果菜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葉菜生產;遼東地區重點發展特色蔬菜,同時不斷優化作物品種、茬口結構,規模與質量并重發展。
產量增加的,還有名優水果、特色產業。
丹東市振安區湯山城鎮,高鳳娥夫婦正忙著給藍莓樹做埋土防寒的準備工作。
“我們將家里的6畝地流轉給丹東瀚林藍莓科技有限公司,又到公司打工,進行田間管理,一年收入5萬元。”高鳳娥說,藍莓產業發展到家門口,徹底改變了地區的種植結構和自家生活,“拿著地租,打著工,雙重收入穩穩的。”
調整果業優勢區域布局,優化果業內部結構,以水果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為重點,建設高效精品果園,加快低效果園升級改造,遼寧省建了一批標準化果品生產基地。僅以東港市為例,已建成我國*的草莓生產和出口基地,草莓種植面積達到13.2萬畝,產量20萬噸,總產值達40億元。
田野里的“加減法”算出了農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持續增收的乘數效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