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小麥播種時節。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唐營村地頭上機聲隆隆,4臺大型拖拉機配套深松機、免耕播種機等保護性耕作機械在廣袤的田野上來回穿梭。
42歲的唐營村種糧大戶鄧來順正在田頭忙碌。“現在都是農機手在種地,實現了玉米機收-秸稈還田-深松作業-小麥寬幅寬苗帶播種一條龍作業,‘三秋’變‘兩秋’,使秋收、秋種*完成。以前那種‘三秋’時節全家老少齊上陣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鄧來順告訴記者。
鄧來順2012年承包了1200畝地,同年12月成立了來順農機專業合作社,先后購置耕種耙播、病蟲害防治、噴灌機、烘干機等各種農機具60多臺(套),實現了糧食種植全程機械化。今年合作社新上兩臺穗莖兼收聯合收獲機,免費為老百姓收獲玉米。鄧來順算了一筆賬:“一畝地3000斤玉米秸稈,一斤7分錢,一共賣200多元,除去成本,我純收入100多元。老百姓省時省力,農機手增加了收入。”
“現在用小麥免耕播種機,旋土、施肥、下種、鎮壓,一趟就完,農戶也就是倒倒化肥、裝裝種子,150畝地1天就能種完。”言語間,鄧來順透著自豪。
今年,鄧來順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大面積使用小麥雙寬種植技術,即把畦寬由2.4米調到2.7米,不留畦背,把苗帶由3厘米調到了10厘米,苗帶間距15厘米。談起這種種植技術的好處,鄧來順說這樣不僅提高了播種效率,還提高了播種質量。“沒有畦背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苗帶寬了,播種的小麥籽粒分布比較均勻,有利于根系發育,增加小麥抗倒伏能力,同時便于噴灌和機手作業。”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為兗州區“三秋”工作提供了強大的裝備支撐。“農機農藝有效融合,發揮了農機農藝的整體優勢,實現了糧食生產效益的*化,所以才會有急時應急、平時增效的良好效果。”兗州區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吳衛新介紹,今年,兗州區小麥寬幅寬苗帶播種面積達到20多萬畝。
10月22日,兗州區已全面完成秋收及冬播任務。其中,玉米機收率*,秸稈機械化還田綜合利用率達*;冬小麥機播種面積達到31.5萬畝。“三秋”期間,兗州區累計上陣各類農業機械6000余臺(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