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國家13個糧食主產省區和6個凈調出省區之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其重要基礎。多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要求,特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視察安徽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定實施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認真組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在數量和質量上實現新跨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為安徽省糧食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2018年,安徽省被列為全國4個高標準農田建設激勵省份之一。
“三個優先”全面保障
為有效落實國家安排的建設任務,安徽省按照規劃統領、全省“一盤棋”的原則,堅持規劃統領,統籌推進建設,形成各司其職、無縫對接,上下級規劃有效銜接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省直有關部門嚴格按照規劃,分解下達年度建設任務,安排落實建設資金,督促指導各地按照“三個優先”的要求,即優先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優先安排干部群眾積極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強的地區;優先支持貧困地區和貧困村建設高標準農田,將建設任務*安排到項目、落實到地塊。2018年,安徽省在56個產糧大縣和核心縣共建設高標準農田374萬畝,占全部耕地的91.9%。支持32個國家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建設高標準農田263.6萬畝,在全部耕地中占比64.8%。
今年“三夏”時節,記者在明光市蘇巷鎮牛郢村看到,農民豆如功正在為水稻插秧做*后準備。之前他種了20多畝小麥,近千斤的畝產讓他很興奮。豆如功告訴記者,是這幾年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讓他看到了年年豐收的希望。“以前都是小塊田,不好耕,農機進不去,收糧時都要人抬著小型機械進去。現在田改好了,農機可以直接下田,收割更方便了。”
不只是豆如功一戶,近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隔田成方,農民可耕作的土地面積增大了不少。蘇巷鎮的這3000畝示范區還統籌推進田、渠、路一體化治理,有了灌溉的便利,更全面地保障了糧食穩產增產。
過去,受地理條件約束,明光市古沛鎮很多農田沒有灌溉條件,一年只能種一季麥子,耕地利用效率低,農業效益也提不上來。如何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關鍵。“為此,我們在古沛鎮安排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是提升水利設施條件。”明光市副市長徐禮峰介紹,改造過的高標準農田具備了灌溉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更為完善,農民種糧從一季麥變成稻麥兩季,糧食生產能力大幅躍升。
2018年,像這樣進行高標準建設的農田,在明光市就有6萬畝。明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鎖一兵介紹說,高標準農田建設既解決了農機下田難題,又解決了農民自留地灌溉的問題,機械化作業非常方便,省力又高效。
加大投入 重點支持
亳州市譙城區大楊鎮種糧大戶聶紅偉的1300畝小麥今年獲得豐收。經過測產,小麥畝產比去年增加了150斤左右。去年譙城區對大楊鎮9850畝可耕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綜合治理,清淤河溝,新建橋梁,新打機井,新修道路,同時還為土地流轉大戶配套半固定式噴灌。這些項目的實施,讓聶紅偉受益不小。
“我們以前用的噴灌設備不夠先進,效率不高,一畝地連人工帶油,成本在60元左右。經過高標準農田的整治后,改善了灌溉設備,專門安裝了水表,現在每次灌溉要用多少水、澆地深度多少厘米都有標準,用水量大大減少,人工費、電費等各項成本*多也就30元。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增加了收入。”聶紅偉告訴記者。
亳州市譙城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兼農發辦主任王啟民介紹,2018年,譙城區投資近1.3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7.37萬畝,其中半固定式噴灌達1.1萬畝,圍繞流轉大戶、新型經營主體、入駐企業的基地,綜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為此,安徽省統籌整合自然資源部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財政部門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發展改革委和農業農村部門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等項目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018年度中央和地方財政共投入資金53.97億元。其中,省財政不僅足額落實省級配套資金,還為扶貧開發重點縣、產糧大縣等代配縣級配套資金。各市縣積極落實地方配套資金,其中,懷遠縣、蕪湖縣等作為產糧大縣,在省級已代為配套的情況下,仍按原比例籌集配套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為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安徽省積極鼓勵和支持以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項目實施主體,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2018年,安徽省由新型經營主體籌集資金865.225萬元,領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3個。
完善機制 上下聯動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部門多、管理分散,如何確保建設中信息溝通及時有效,提高效率?安徽省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籌建設資金、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的“五統一”要求,建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省政府分管負責人任總召集人,省自然資源、發改、財政、農業、水利、林業、審計等相關部門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統籌協調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全省上下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一項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扎實推進,各級政府、各部門緊密配合、加強溝通,構建了政府領導、部門合作、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
其中,桐城市構建了協商合作機制、信息平臺共享和協調約談機制,明確了項目建設主體責任。“2018年上半年,由于石料價格上漲過快,個別標段水利工程建筑石料用量較大,少數地方施工單位對部分未完成的單元工程消極怠工,嚴重影響整個項目驗收進度。”桐城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協商機制發揮了大作業,建設單位一方面及時協調料場組織貨源,加大供應量;另一方面約談施工單位項目經理,告知違約責任和產生的后果,有效保障了施工單位嚴格按進度施工。
此外,安徽還高度重視項目后期管理,加強信息錄入,開展績效評價,健全管護機制,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長期發揮效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后,項目法人將各項工程按照有關規定移交給鄉鎮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縣級政府按照有關規定落實相關管護資金,專項用于項目后期管護,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發揮長期效益。同時,將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劃入*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
“從建設投入到建設標準再到后期養護,我省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秉承‘大包干’精神,勇于探索創新,提升建設質量。”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湯高平說。目前,全省已建設高標準農田4018萬畝。2018年,安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獲得了國務院激勵表彰,是全國4個受激勵省份之一。下一步,安徽將全力抓好今年的38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做到“四個結合”,與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支持人居環境改善、探索耕地占補平衡等有機結合,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