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大口糧作物,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如何實現高產又高效?11月2日,一場“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范項目實打驗收,讓人們看到優質口糧和優質飼草高產高效新模式。
11月2日,光山縣北向店鄉李樓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黃。來自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水稻栽培、畜牧養殖領域的11位專家,對這里的300畝“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范田充滿期待。隨著收割機陣陣轟鳴,金黃的稻谷傾瀉而出,專家們手捧稻谷直夸品質好。
專家組成員、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趙全志介紹,該項目是圍繞再生稻開展,再生稻種一茬收獲兩季,即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水稻。再生稻是水稻種植的一種新模式,必須在溫、光、水條件適宜地區種植,才能保證穩產高產。
“再生稻品質優、價格高,深受種植戶歡迎。近兩年,我省再生稻發展迅速,光山、商城等地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趙全志說,由于信陽地區是我國再生稻的種植北界,溫光資源略顯不足,再生稻產量亟待提高,通過提前收割稻草作飼料,再生稻根系活力和再生能力增強,生長期適當延長,可使產量明顯提高。
經過現場考察和實打驗收,專家組鑒定認為,較再生稻常規生產方式,該項目創新形成兩種水稻糧飼雙優雙高模式。一是以優質再生稻米為主、優質飼草為輔的生產模式,在水稻抽穗開花期刈割水稻作為飼草,每畝收獲優質干飼草700.5公斤,再生季畝產優質稻谷672.6公斤。二是以優質飼草為主、優質稻米為輔的生產模式,在蠟熟期刈割水稻作為青貯飼料,每畝收獲優質青貯飼料2688.5公斤,再生季畝產優質稻谷316.9公斤。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糧食作物處處長李軍認為,“水稻糧飼雙優雙高”新模式,一方面可增加優質稻米供給,滿足人們消費升級需求;另一方面為南方稻區發展優質草食動物養殖開辟新的優質牧草來源,具有大面積推廣價值。
專家組指出,該項目在國內外率先開展的“水稻糧飼雙優雙高”試驗示范意義重大,示范效果顯著,是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融合的新途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