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渭源縣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在“引企業、興產業”“搬出來、穩得住”“查短板、抓落實”等方面下功夫,脫貧攻堅步伐越來越堅實,特色產業發展越來越紅火。
一
渭源縣立足各鄉鎮、各行政村實際,推動形成“主導產業保收入、新興產業拓渠道、就業扶貧促增收”的發展格局。
今年,蓮峰鎮建成光伏電站,計劃明年開始“棚上發電、棚下種菇”。據蓮峰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已經有不少群眾準備承包菇棚。
渭源縣積極培育扶貧產業,搶抓被列為“全國光伏扶貧試點示范縣”的機遇,利用當地豐富的光照資源,大力發展“光伏+現代農業+貧困戶”的扶貧產業。據統計,全縣累計投資5.2億元建成總裝機容量60兆瓦的村級光伏電站135個,一列列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讓百姓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渭源縣金雞產業扶貧項目采取“政府投資辦廠,企業租賃經營”的模式投資建設,占地面積940畝。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借助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群眾轉變傳統養殖觀念,帶動當地畜草飼料種植業、物流業、包裝業、電商的協調綜合發展及產業基礎轉型升級。根據項目合作協議,項目建成后租賃給企業經營,每年可獲租金約3300萬元,在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后,作為全縣21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村集體再以此設置公益性崗位,每村設公益性崗位30個,全縣共設置6000余個崗位,貧困戶通過公益性勞動獲取薪酬。
二
黛瓦白墻、小橋流水,二層民舍整齊排列,街道平坦整潔,廣場設施齊全,這里是渭源縣上灣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安置區總體規劃搬遷820戶3690人,是渭源縣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產業配套*全、效益發揮*的安置區之一。
“搬下來”更要“穩得住”。據上灣鎮黨委負責人介紹,上灣鎮不僅全力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村莊,讓鄉親們搬得出、住得好,還大力培育特色產業,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有收入來源。為此,上灣鎮探索“政府+國有農投公司+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經營主體+農戶+保險”多方融合推進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培育沙棘加工、扶貧車間、光伏發電、設施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引進各類產業經營主體7家。
“以前在山上住,吃水都得從溝里挑回來。”在侯家寺村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給玫瑰花除草的劉正德老人說,他家于2016年11月搬下來,交通方便了,孫子上學也方便了。從今年4月開始,老人當上了村里的環衛工。8月起,老人又有了“兼職”——在合作社的玫瑰園里務工,“現在的日子好得很。合作社離我家不遠,走路10分鐘就到了。”
上灣巾幗扶貧車間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工人主要以上灣鎮易地搬遷戶為主。
殷淑霞從車間開工就開始在這里務工。“之前家里主要種中藥材,收入不穩定。在這里打工,一個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孩子。”殷淑霞說。
上灣鎮共建有上灣鎮巾幗扶貧車間、上灣鎮南谷田園扶貧車間、隴源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渭源縣順盈家紡扶貧工廠4個扶貧車間,采取“公司+黨支部+扶貧車間+貧困戶”及“帶動收益+務工收入”的扶貧模式,統籌幫扶資金544萬元,每年帶動46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收益1000元,提供就業崗位520個。
據了解,渭源縣累計投資14.45億元,安置易地搬遷貧困群眾9109戶4550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42戶16923人,切實解決“一方水土不養一方人”的難題。
三
渭源縣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217個,組織5205名干部對全縣2.5萬戶貧困戶全覆蓋結對幫扶,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積極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認真排查分析貧困村、貧困戶短板弱項,全面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基礎設施方面,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6%,安全飲水率達到*。全縣累計建設通村道路874.25公里、村組道路335公里,行政村通暢率達到*。新建農村電網1684.17公里,實現了自然村動力電全覆蓋。建設3G、4G基站800個,實現了217個行政村有線光纖和無線網絡全覆蓋。
——公共服務方面,新建村級幼兒園115所,全面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化驗收。實施了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項目,新建標準化衛生室145個,實現了217個行政村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
——社會保障方面,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61%,建檔立卡貧困戶參保率達到*。
——義務教育方面,全縣建檔立卡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8941人,鞏固率達到*。累計免除保教費、學雜費4182.9萬元,補助寄宿生生活費6309.8萬元。
——基本醫療方面,全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7%,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21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簽約率達*。
今年,渭源縣預計減少貧困人口2.73萬人、退出貧困村99個,貧困發生率降至1%以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