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漢平原上的水鄉澤國,到“監收魚鹽之利”的魚米之鄉,湖北省監利縣歷經滄海桑田上千年。
從全國“三農”改革的先行者,到坐擁全國水稻*縣、中國小龍蝦*縣等金字招牌,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首批改革與建設試點縣,監利只用了不到20年。
“監利縣面臨長江,背靠洪湖,上百萬的縣域常住人口,*大的優勢是農業,*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在農村,*大的希望和潛力也在農村。”在監利任職8年黨政主職的縣委書記黃鎮對監利農業農村情況十分熟悉。黃鎮認為,黨和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監利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必將推進監利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黃鎮表示,監利將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加快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業公共品牌,全力以赴打造“江漢平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范區”。到2020年,監利要基本構建現代農業體系,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以“雙水雙綠”產業為主的綠色農業成為引領全省、示范全國的新旗幟。
“雙水雙綠”引領監利蝦稻產業全面升級
冬季到監利縣農村采訪,隨處可見如湖面一般的蝦稻田,稻茬正在水下發酵,給蝦苗提供著天然餌料。
近年來,隨著小龍蝦消費市場的火爆,作為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的蝦稻產業在長江流域快速發展。監利縣一馬當先,據監利農業農村局統計,2014年,監利全縣蝦稻共作面積僅有6萬多畝,2019年已突破百萬畝,全國每7只小龍蝦約有1只產自監利,蝦農收入顯著增長。
在產業快速發展中,不可避免出現了過度追求產量等新問題。2018年,華中農業大學的院士、專家適時提出推廣“雙水雙綠”種養體系,即充分利用平原湖區稻田和水資源的優勢,使“綠色水稻”和“綠色水產”協同發展,做大做強水稻、水產“雙水”產業,做優做特綠色稻米、綠色小龍蝦等“雙綠”農產品。
監利縣迅速行動,率先深化“雙水雙綠”縣校合作,4月2日,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高翅、荊州市副市長鄧應軍、監利縣委書記黃鎮等參與和推動下,監利縣縣長韓旭與華中農業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姚江林簽訂了《校地戰略合作協議》。監利縣副縣長楊金勇分別與華中農業大學雙水雙綠研究院院長顧澤茂教授、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曹湊貴簽訂了《“雙水雙綠”科研示范基地共建協議》《監利縣“雙水雙綠”產業規劃咨詢協議》,開展全方位技術集成模式攻關與研究,爭取達到“綠色水稻+綠色水產=糧食提質+小龍蝦增產+農民增收+生態安全”的效果。
監利縣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2019年,監利縣財政安排1500萬元支持農業綠色發展,重點用于“雙水雙綠”示范基地建設。繼續整合高標準農田、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集中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連片1000畝以上的“雙水雙綠”新基地和舊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同時,監利縣創新“三農”融資平臺建設,實施金融驅動,充分發揮縣財政出資4000萬元涉農貸償基金的杠桿效應,創新推進“興農貸”“楚農貸”服務業務,引導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發展農業,積極構建農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競相發展。
新農人助力服務監利農業全產業鏈
監利縣種田的老把式、新能手數不勝數,但大家公認周老嘴鎮農技員周振濤為“工廠化育秧*人”。2011年,他率先建成監利*家育秧工廠,突破了機插秧技術瓶頸,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鏈條至此打通,開展社會化服務的育秧工廠開始風靡監利。
近年來,監利縣涌現出許多建育秧工廠、服務農民的新農人,在監利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從鄉村女教師到女糧王”的畢麗霞,農商共進、帶著農民干的“田保姆”歐陽斌,棄工從農、做放心糧的“碩士農民”劉應文,“農技能人”周祖清等一批高素質農民代表。他們不僅能幫農民輕松種田,提供各種農業生產服務,還在向農產品加工端發力,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合作社已把土地整理、水稻育秧插秧、農資供應、測土配肥、糧食收購、烘干代儲、稻米加工包裝、職業農民培訓、現代農業觀光集合于一體。還主動加壓,通過科技幫扶等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在監利縣尺八鎮的尚禾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歐陽斌坦言,隨著合作社的產業鏈越拉越長,他的主要精力已放在農業上,以前在鄉鎮創業開的商業超市,還可作為農業的配套產業,銷售合作社生產的土特農副產品。
在監利縣程集鎮金草帽農業合作社,記者看到生產車間內有條菜籽油生產線。“這是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研發的7D功能型菜籽油加工設備,既能使菜籽油具有類似土榨的濃香風味,又能達到高品質標準。”理事長周祖清向記者介紹起合作社“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的思路,就是要深挖油菜產業潛力,開發油用花用等油菜多用高效模式,實行糧油產品套餐供應,結合農家樂、鄉村旅游節等渠道來銷售。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告訴記者,7D是指7道獨創工藝技術的簡稱,通過集成油菜籽原料清潔凈選、微波調制增香、低溫壓榨、煉制等技術,可為小型油料加工量身定制,產出的功能型菜籽油不僅安全營養,色澤清透光亮、風味濃郁純正,衛生指標優于國家標準,還具有食藥養身功能,提升了油菜籽加工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
到宜居鄉村品嘗“監利味道”
“灣子林”是生長在監利農村農戶房前屋后的常見林木,2018年以來,監利縣委、縣政府把大規模推進“灣子林”改造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有效突破點,出臺美麗鄉村分類創建以獎代補政策,引導農民自己的事自己干,因地制宜將以往臟亂差的“灣子林”改造成各具特色的“小游園”。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村民的廣泛參與,但監利縣在外務工人員較多,監利各鄉鎮及村落通過聯誼溝通,利用人員返鄉探親之時,以鄉賢座談會的形式鼓勵他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建設。
毛市鎮上觀廟村村民楊劍平說,他曾在廣東番禺地區開設面點店鋪,年收入可達二三十萬元,并打造出了面點品牌。經過多年積累后回村參與鄉村建設,他利用空余場地組織了一支業余籃球隊,發展村級體育運動,給鄉村文體發展添把力。
北有“狗不理”,南有“毛市佬”。監利縣不盛產小麥、不以小麥為主食,以監利毛市鎮為代表,卻有超10萬人在外從事面點制作、經營工作,靠著“一塊案板、兩根搟面杖、三口之家”的作坊起家,開店遍布全國,毛市鎮連續被中國糧油學會授予“中國面點師之鄉”稱號。
毛市鎮黨委書記劉俊軍介紹,近年來,毛市鎮深挖文化底蘊,以“中國面點師之鄉”“中國書法名鎮”為抓手,組建“毛市佬”綜合服務平臺,支持毛市面點文化品牌創建,打造毛市書法特色一條街,各村道德講堂、農家書屋、廣播室、文化室等各種文化設施全覆蓋,以打造文化品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為突破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我們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文化的理念,要‘既富口袋,也富腦袋’,重新定義鄉風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把它作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監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莉說。
如今監利的美麗鄉村,春賞油菜花,夏嘗小龍蝦,秋品綠色稻,冬有鱔美食,一年四季都有監利“毛市佬”的面點。“夏吃一條鱔,冬吃一枝參”,黃鱔原本在夏秋季資源豐富,而冬季極少,進入新世紀后,江漢平原一帶開始探索推廣黃鱔池塘網箱養殖技術,保證了全年均有鮮鱔上市供應,到了春節前后,反而是監利黃鱔的銷售旺季。
2017年以來,監利縣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連續在春夏季舉辦小龍蝦節,在秋冬季辦黃鱔節、面點節,進一步提升監利蝦稻米、稻田蝦、生態黃鱔、面點美食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優化餐飲品牌、加工增值和電商推廣等全產業鏈的布局,大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創品牌、增品種、提品質、顯品味,搶占農產品中高端市場。
監利縣委副書記楊從國表示,監利縣將統籌利用好市場主體、高校院所、政策支持等多種資源,繼續加強監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筑強村集體經濟,增強監利品牌影響力,用行動來加強監利農業優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