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可持續性、農業與技術實驗室”?我們可以從一個拯救巧克力的故事說起。
“人畜無害”的可可豆
全球的可可豆種植正在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當習以為常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可可豆的“無所適從”就表現在產量的變化上。科學家們的應對之策,是試圖讓可可豆能更“從容”地去適應變化。
如何提高這種適應能力呢?Thomas的選擇,不是頭痛醫頭,而更像中醫的全身調理。
他告訴我們:農業耕地面積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0%以上,它在給人類提供充足糧食的同時,也危急到了全球62%的瀕危物種。所以,他發起并草擬的這份倡議中,建議要將生態農業生產,納入到聯合國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去。
兩棲動物是農業生態版圖中重要的干擾指標。
就是說,他想從恢復因農業生產而被降低的生物多樣性入手,試圖改變農業具有“侵略性”的一面。
“經過合理、科學的設計改造,農業其實是可以為生物多樣性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可以促進保護區之間的彼此協同支撐,提高物種應對環境威脅的能力,包括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產能和抗逆力,從而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的食物供給。”Thomas說。
這種“合理科學”的改造,包括合理規劃從大型農場、區域型農場、本地農戶等不同尺度的多樣化、精細化的土地使用和物種分布;研發一系列生物防治、授粉的方法;大幅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一方面降低病蟲害的影響,另一方面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Thomas說。
他也因此認為,農業生態學及對應的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非常必要。因為這不止一花一蟲的浪漫,更是關乎一飯一蔬的日常。
越來越少的人關注常見食物的多樣性,比如圖中各式各樣的胡蘿卜,但這些對于建立有韌性的農業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種植只是一切的開始
如何在全球變暖與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保證可可豆的產量,種植只是一個開端。
從傳統耕作方式中每一道工序,到進入加工和市場流通環節,僅僅依靠農民自身很難完成這一場科學改造,因此需要整個供應鏈上的各方一起行動。
對農民而言,生態農業模式可以幫助他們降低對化肥與農藥的依賴,減少與核心種植無關的投入。雖然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可能會造成短時間內產量的下降,但是長遠來說,生態農業模式能夠獲得更為穩定的產量,農民也能從更可持續化的環境中獲利。
然而,轉變總是有陣痛的。
“這就需要科學家,在作物品種、作物組合以及相關的生態農業技術方面持續創新,進一步彌合傳統耕作方式與生態農業方式之間的產量差距。”Thomas說。
位于巴西的多樣化可可種植體系(Cabruca),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很有幫助。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這是一項事關全人類的變革,需要政府、企業、甚至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
政府可能需要制定并充分實施完善生態認證、環保標簽、“零砍伐”等農業政策,鼓勵農民采取多樣化的生態保護措施;企業也許能夠建立以環境資源為導向的新型投資模式,投資多樣業的農業生態系統;而身處消費端的你我,如果能在自己挑選商品時、在向朋友推薦種草時,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的農產品,也是提供了*相當大的助力。
Thomas認為,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業生態學的重視和理解,“將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食品供應安全、提升整體生命和生活質量,*終有助于塑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新常態”。
下次,當你面對超市貨架上花花綠綠的巧克力包裝時,或許可以找找,做*綠色環保的嘗試。
跨學科的大學問
在Thomas Wanger的實驗室網站上,可可豆的研究項目放在醒目的位置,他創建了一個全球可可豆研究網絡,以對比不同種植區域的可可豆果園在生物多樣性、氣候應對能力、產量等方面的情況。
然而,除了可可豆,他的實驗室更多從事糧食有關的前沿研究。他正在籌劃一項生態水稻種植項目,利用創新技術提升水稻生產系統應對環境、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的能力,同時關注在技術改造的背后,農民自身的收入和健康狀況會發生什么變化。
“為了應對糧食不足、營養不良的危機與挑戰,整個與糧食相關的體系需要一場深刻的變革,而作為邁向這場變革的路徑之一,農業生態學越來越受到重視。”Thomas Wanger是西湖大學*位與農業相關的PI,但在他眼里,這更是一項全社會的行動,是一門跨學科的大學問,需要生態、社會文化、技術、經濟、政治等多學科,立體化地從生產端到消費端進行改造。
在文章的*后,我們列出了Thomas對未來的農業生態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1、跳出傳統路徑:更多地將“實驗室”置于這個產業里真正有話語權的利益相關方網絡中。
2、基于“變化理論”和相關指標:發展出一套可執行的、除了農作物產量還能夠量化生態農業生產其他效益的方法。
3、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支持:如提供便捷的科學咨詢,幫助他們在更廣泛的社會生態領域推動改革;激活本土的創新能力;為生態農業發展投入更多預算等。
4、推動資本資助長期農業生態學科研項目。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得更遠——海洋、沙漠,甚至太空,也許都能擁有“未來農業生產系統”。而這,也是Thomas Wanger的探索興趣所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