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國美、滴滴相繼入局生鮮電商行業,引來*關注,關注他們能走多遠。
而幾乎與此同時,因為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出現聚集性新冠疫情也引發了同樣的關注,關注農產品批發市場還能走多遠。
生鮮電商肯定是要走下去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也肯定是要辦下去的。此刻相遇在疫情前,“后浪”拍打著“前浪”:問君能有幾多愁?且看一江春水向東流。
其實,農批和電商這兩大農產品流通主體,雖然一舊一新、一老一少,目前卻共同面臨著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拷問。是各走老路,還是共同走出一條融合發展新路子?兩個行業在提升自身生存能力的時候,融合發展會不會是*簡潔的創新?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治理能力現代化擺在每一個主體的面前,是不是要按照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思路來謀劃?
在當前“六保六穩”的大局下,生鮮電商要重新審視盈利模式。生鮮市場是個千億級大市場,潛力巨大。據艾瑞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2019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期有接近40%的行業增速,遠高于全國零售行業20%的增速。預計到2022年,生鮮市場的總交易規模約為7000億元人民幣。又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戰疫”專題報告》,2020春節期間,生鮮電商行業日均活躍用戶規模達到1009萬,較2019年春節大增91.46%,較2020年平日增長29.86%。戰疫期間,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發揮了重要的保供作用。但是,這里面有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就是抗疫期間全國集體餐飲基本停止,居家消費正好是電商的天下,所以有了上面的增速。
但是無論增速如何,生鮮電商行業的盈利一直是困難的。早在2012年,生鮮電商作為未來發展的風口,成為各大電商投資熱土。阿里的盒馬鮮生,騰訊的每日優鮮,以及叮咚,永輝,美團等等。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迷你生鮮、妙生活、我廚等眾多中小生鮮電商相繼宣告破產。由于生鮮品類標準化程度低,損耗率高,品控難度大等特點,生鮮電商要想走通盈利模式面臨的阻礙并不小。據報道,目前只有阿里的盒馬生鮮旗下的mini模式全面盈利,行業內能實現盈利的企業不足1%。
盈利的阻礙主要還是在電商的經營理念上。生鮮電商特別需要重新看待“直采”模式。無論是總部統一采購、區域統一采購還是門店自采,生鮮零售無非是直接采購和間接采購兩種模式。前者是指向商家向生產商或基地農戶直接采購,后者則是通過批發商、代理商采購,采購渠道包括基地采購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采購。年輕的電商們認為,源頭直采,有利于控制質量,減少流通環節,保持價格低廉。但此類模式往往對于企業的資金實力、采購規模、買手團隊的規模和能力要求很高,這不是一般企業一時半會兒能做到的。而果蔬品種與流通鏈條是一對矛盾——流通鏈條越短,成本越低,但品種也越少;流通鏈條越長,成本會高,但品種也會越豐富。多數商超和電商在嘗試過產地直銷之后,又走向了農批,以獲得更有效率的供貨來源。據統計,新零售業態興起以來,直銷模式有所提升,但并未改變分銷模式即農批的主導地位。2/3的農副產品供應仍然來自分銷模式。新發地2019年交易量1749萬噸,交易額1319億元人民幣,連續17年雙居全國*,承擔了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
農產品批發市場貨源低端,這恐怕是做生鮮電商的基本認識。這*國美、滴滴的加入,恐怕還是這種認識的延續。這不是鐵證嗎?從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到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新冠疫情都在這里爆發。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關停,給電商傳遞的信號也許就是商機。
但這個商機絕不是給電商一家的,而是給整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此次抗疫,農批和電商同樣迎來轉型發展的機遇。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機遇不是農批的凋敝,而是農批的下一個轉型升級浪潮。電商應該鍥入這個浪潮中,尋求共同發展路徑。而另辟蹊徑,并不是創新之路。
新發地出現疫情聚集之后,重構農產品流通體系,以直銷取代分銷,以短鏈替代長鏈,也就是“繞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觀念又浮出水面,但這絕不是積極的態度。中國的生鮮電商要實現穩定發展,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發達國家那種以直銷為主的供應模式,并不符合我國以小農戶為農產品供應主體的現狀,也無法滿足國內消費者家庭對于農產品品種多樣化、消費規模少量化和消費時令性的要求。只要我國土地基本制度不變,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會永遠屹立在那里。正如鄉下農房,是城里人尋找鄉愁的歸宿;城里農批,恰是農村人城市化的驛站。城鄉在這里守望相助。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社會效益也是電商們應該關注的。到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覆蓋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構筑起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農批在引導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上,成為*大的龍頭。通過建立穩定的采購群體,構建起毛細血管一樣的購銷網絡,為農戶和經銷商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與產地批發商簽訂收購合同,農民實現了產銷銜接。一些批發市場開始探索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實行“基地+市場+ 零售終端”的經營模式,通過產銷銜接,實現了流通成本的降低。雖然電商發展快,但是物流并沒有形成。電商要可持續發展,搭車農批物流,是捷徑,更是路徑。
當然,農批確實也落后了,不然也不會連續“出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先天不足,布局不科學,交易手段落后,公益性地位尚未體現,市場經營能力不強等等。有數據顯示,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批發交易中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00年的80%以上下滑至2016年的66.9%。除了與農超對接、電商等渠道分流有直接關系,還與什么有關系?應該說與自身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力有關。對此,國家歷來有各種規劃建議,推動農批的現代化建設。2011年國務院就出臺文件,確定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質,但目前還是“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
比如新發地市場,就是集體經濟的產物。全國約4500多家農批,民營企業投資占比60%以上。市場以經營性盈利為主,產權問題讓管理者對改造升級的主動性不足,投入欠缺。專家認為,下一步,國有化改制將是農批轉型的基礎性工作,公益性改造將在后疫情時期成為農批轉型主題,政府要規劃要投資要監管要立法。國內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銀川市2017年出臺了《公益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實施方案》,以股權投資為主要方式,對該市5家大型農批進行公益性改造,形成了集批發、配送、零售于一體的全鏈條公益性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
后浪前浪都是浪,不必“五十步笑百步”。電商應該積極參與到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革浪潮中,以“后浪”的沖擊力,促進農批成為能繼續奔涌的前浪。電商通過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去關注“三農”,效果效益巨大,會帶動全產業鏈進步。電商更要轉變觀念,靠“燒錢”手段跑馬圈地不是賣農產品的范兒,要看到更多的消費者是通過集體“食堂”、社區“飯店”依賴著農批。而電商可以把自己的高端要求放進農批,促進農批產品的多樣化分級,從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惠及全產業鏈。
后疫情時代的新農批和新電商,讓人充滿著幸福的想象。加油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