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旨在優化農場管理和提高農場生產、經營效率
聯合國2017年發布的報告預測,隨著全球人口的急速增長,到2050年全球總人口數將達到98億。與人口增長相伴而來的將是世界范圍內糧食需求的增長、生產對能源價格的依賴、市場力量以及生產生物燃料或住房需求引發的土地使用方式的改變等。這些問題引發許多國家,尤其是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關注其農業生產是否能在資源短缺情況下依舊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問題。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在滿足*低食物需求的基礎上,將關注點放在了是否可以在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下增加食物產量或改善食品質量上。
出于這種擔憂,部分發達國家認識到有必要變革傳統的食物生產和銷售方式,包括技術和組織創新。在此框架內,通過智能技術或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改進現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以及發展基于互聯網交互平臺的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當地合作的短糧供應鏈被認為是改造傳統農業生產經營系統的有效方案。
作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范式的革命性轉變,智慧農業旨在優化農場管理和提高農場生產、經營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狹義上的智慧農業在邏輯和范圍上或不同于*農業。*農業是由特定領域的數據提供信息的,并且旨在對技術和投入進行微調,例如科學育種、設施農業等。智慧農業則是依賴內部和外部資源,收集過去和實時數據,旨在提供情境和情境意識。其借助智能技術,如擁有互聯網的農業機械、傳感器網絡、自動化系統、農用機器人和無人機等,并利用云計算等技術優化計劃程序,節省時間,提高投入效率和決策能力。由于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將智慧的見解傳遞給農民和其他參與農產品供應鏈的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智慧農業的好處已擴展到了農場之外。而廣義上的智慧農業則可認為包含了*農業。
小農戶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終目標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的散點式經營模式仍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它在農業降成本增效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規?;洜I方面的局限性日趨突出。小農戶如何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現如今提升中國農業生產率和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難題。
在工業化、城鎮化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市工業領域,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村人口老齡化、女性化問題也日益嚴重,田間用工成本增加。2001-2017年間,*產業勞動力數量減少1.55億,農村地區戶均農業勞動力由2.73人縮減至1.98人。同時,土地細碎化程度嚴重、家庭生產規模小等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依舊存在。雖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吸收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從事非農就業,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人均耕地面積的大幅度提升。
小農戶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終目標是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完成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任務。但是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前者在于提高土地生產率,而后者和勞動生產率有關。因此,在勞動力短缺和人均耕地面積小且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的情況下,中國的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可從以下三條路徑發力:一是提高土地生產率,通過科學育種、設施農業等手段實現要素的精確投放;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引入現代化農業機械、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形式提高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同時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生產,以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規模化、標準化農業生產;三是優化農產品全產業鏈設計,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高價值連接。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了“互聯網+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智慧農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力量,形成了以農業機械化、科學育種、設施農業等為代表的依靠科技成果推進的先進生產手段;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生產階段的智能決策、自動控制與*管理;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以農業信息平臺、農村人力服務平臺、土流網、“云鳥”等為代表模式的中間型服務平臺,從而打破了傳統農業產業鏈中的信息壁壘,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為小農戶、消費者、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等主體間的有效對接提供了條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