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農業屬于小產業;可在一場國家級科技創新大賽上,“小產業”脫穎而出,體現了上海科技興農的新成果。
近日,由科技部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長三角一體化專場在滬落下帷幕。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中國創新挑戰賽旨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以“揭榜比拼”的方式評選。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或機構發布需求,由擁有技術的團隊應戰。經過數月實踐和評選,在最終公布的Top10解決方案中,來自上海的解決方案共有7個,其中2個為涉農項目。上海還獲得生態農業專場最佳服務機構獎。
一場國家級科技比賽,上海三個獎項姓“農”,這與上海發展現代農業的理念和擔當有關。據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石達祺介紹,上海農業以市場為導向,搭建起上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形成申請轉讓、成果定價、信息發布、組織交易、交易鑒證的“五步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特色模式。
近五年來,來自上海的優質甜瓜品種“華蜜0526”、優質高產雜交粳稻品種“花優14”、中華絨螯蟹“江海21”等70余項農業科技成果實現公開轉化交易,交易金額超過9700萬元。“上海方案”進入全國各地,不僅有效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升,而且激發了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和潛能。
本次國家級創新挑戰賽中獲獎的解決方案,除了能解決發布需求企業的燃眉之急,也可推廣復制到全國。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潤烽生態農場是全國有名的火龍果種植示范基地,在今年7月大賽啟動時,心急火燎地發出“英雄帖”,希望能獲得火龍果蚧殼蟲生態防治技術。農場負責人張烽說,從去年4月開始,基地火龍果出現嚴重蟲害,導致2/3以上的火龍果植株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上海交通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博士彭勇政帶著團隊來到農場,研究蚧殼蟲特點。在駐扎農場1個多月后,彭勇政團隊成功發現蚧殼蟲的天敵,生態防治方案一下子有了方向。
在水稻種植領域,也有可領先一步的“上海方案”。在本次大賽中,上海資福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提出凈化稻田尾水的需求,因為在稻田排水時,泥漿、秸稈碎屑、氮磷等污染物因各種原因會一同排出,影響周邊水體質量。上海市農科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所博士周勝帶著技術前往合作社“提親”:“我們的方案好比給稻田排水裝上凈水器,一個田塊一個裝置,工程量小,后期維護工作也很簡易。”據測算,新技術對稻田尾水中的固體懸浮物、總氮和總磷的平均削減率分別達50%、30%和30%以上。
上海市農科院相關人士指出,上海水稻面積不超過150萬畝,以綠色生產為主,稻田尾水排放污染并不嚴重,不過水稻是中國第一大主糧,發展并推廣稻田尾水凈化技術可有效消減相關污染,為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做出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