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走進昌邑鄉村,田疇似錦,沃野生金,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農業產業生機勃發、村居環境優美宜居、鄉風鄉情淳厚樸實、廣大農民安居樂業……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回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一幅幅令人振奮的新圖景漸次展開。
農業升級 三產融合打造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吉林市昌邑區把現代農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在北緯43°的水稻最佳種植帶建設了總面積67.42萬畝,范圍涉及5個鄉鎮、62個行政村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中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5.5萬畝,成為全省首個主要以糧食作物為產區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獲評“國字號”,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產堅持高標準特色農田建設生產,綠色有機認證水稻面積不斷擴大。二產堅持精品加工,水稻年加工能力可達30萬噸,同時開發私人訂制、土地眾籌、產品眾籌等銷售新模式。三產通過融合農耕文化,滿足群眾對“田園風光”“農韻鄉愁”的需求,發展出神農彩稻景觀、溫泉養生、民俗風情等農業休閑業態,拓展了神農莊園、盧城稻博物館等民俗休閑景點,打造了豐收節、捕蟹節等富有農村人文特色的節日慶典。
農村進步 環境整治扮靚幸福家園
天高云淡的秋日午后,在樺皮廠鎮東勝村村民王淑清家,庭院內外被女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條。王淑清一邊精心打理著室內的各類花草,一邊興致勃勃地談起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前村里的環境衛生不好,雜物隨處堆,垃圾隨手扔。現在村里環境真是大變樣了,巷道每天有人清掃,生活垃圾更是日產日清,走街串巷,村民心里都很高興,大家的環境衛生意識也增強了。”近年來,昌邑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增進群眾福祉的民心工程扎實推進,筆直的水泥路干凈整潔,道路兩旁蔚然成林,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平整開闊的廣場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墻休閑廣場、健身器材、垃圾箱等設施一應俱全,面貌一新的美麗村莊正在不斷涌現。
今年,為鞏固完善農村環境清潔整治長效管理機制,昌邑區組建了穩定的保潔隊伍,配備專職保潔員226人,負責村屯、河道等區域的日常保潔,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公共衛生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管護。同時開展共管共享行動,組織動員轄區83個村1.57萬人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街頭巷尾處處可見黨員干部帶頭、環境整治隊伍帶動、群眾全員參與整治的生動場景,進一步加強和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截至目前,清理垃圾9821噸、清溝渠392公里、清道路475公里、清理私搭亂建2736處、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491噸、清理庭院2.1萬戶。“美麗家園自己建設、幸福生活自己創造”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農民跨越 “錢袋”和“腦袋”都富起來
產業興旺,歸根到底是圍繞農民展開的。昌邑區鼓勵域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之間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可以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神農莊園、吉康綠谷、春新農場、澤豐農業、意禾田家庭農場等休閑農業主體,為當地提供超過2500個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共同增收致富。“沒想到我們農民也能成為家門口的上班族。”大荒地村村民麻鋼英將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東福集團種植綠色有機水稻,流轉費較當地土地流轉平均價格高6000多元,每公頃比她自己種地要多收入3000元。脫離土地的麻鋼英被優先招聘到企業就業,年工資收入超過2萬元。在大荒地村,像她這樣的在家門口當“上班族”的農民越來越多,告別了從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日子富起來,文明新風也要樹起來。該區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作用不斷顯現,打通了理論宣傳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美麗鄉村·文明村鎮”“美麗庭院”等創建活動,引導群眾自覺摒棄不良習俗,大力實行典型帶動,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