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白城市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調結構、謀創新、穩產量,積極發展現代水稻產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走出了一條特色優質農業之路。2019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308萬畝,產量達到150萬噸,成為全省水稻產業第一大市。
堅持土壤改良,擴大種植面積。白城市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布區之一,據國土部門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市鹽堿地總面積39萬公頃,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15%。多年來,全市高度重視鹽堿地治理工作,通過實施引嫩入白、大安灌區、龍海灌片及吉林西部土地整理等項目,對已經開發整理的鹽堿地采取脫硫石膏治堿、有機肥調堿、以水沖堿等技術手段進行改造,讓農田土壤從PH值9.5降到了適宜水稻種植的7.5左右,使昔日的貧瘠地變成了現在的“米糧川”。2020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15.7萬畝,比去年增加7.29萬畝,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
堅持品種研發,形成競爭優勢。白城市農科院水稻所是吉林省西部特殊生態區唯一從事水稻研究的專業所,是吉林省西部鹽堿稻區科學研究、生產示范、新品種和新技術普及的中心,長期承擔吉林省水稻中早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經過多年研發,成功選育出粳稻品種白粳1號,成為白城地區主推品種,每年推廣面積在150萬畝左右。經農業農村部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白城大米PH值在7.0至7.5之間,屬弱堿品質大米,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14年專門發布了《吉林省弱堿性粳米》地方標準,確定弱堿性粳米的科學概念,為白城市弱堿大米由好米到名米的重要轉變提供了充分依據,被稱為東北大米品系“最好吃的大米”之一。2018年,東北三省唯一的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戶大安市,為水稻研究提供了更加雄厚的技術支持。
堅持精深加工,提高經濟效益。全市采取“外地引進”和“本地扶持”雙向策略,積極完善水稻配套產業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以益海嘉里、裕豐米業為首的水稻加工企業120戶,實際加工能力200萬噸,產值達到50億元。各類企業通過開發普通大米、高端有機米、米糠油等系列產品,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海南、廣州等26個省市區,產銷率達98%以上。全市已經注冊的大米商標共56個,裕豐米業“好雨”牌商標成為中國馳名商標,金谷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廣源金谷”牌白城弱堿地大米被指定為G20杭州峰會食用米。
堅持引領示范,提升種植水平。全市利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引導農民有序流轉土地,積極發展水稻適度規模經營。其中,大安市金田水稻種植合作社與大安市裕豐糧貿有限公司聯合經營,2020年合作社水稻訂單面積6萬畝,覆蓋大安市、鎮賚縣、洮北區近10個鄉鎮,帶動1000多農戶,合作社春節給農戶統一提供種子、有機肥等農用物資,秋季以高于市場價每公斤0.4元價格收購,其主打的“嫩江古河道”大米成為暢銷品牌。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村在實施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后,將原有103公頃宅基地改造成高標準水田,在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下,種植開發的“碎白玉”有機稻米在當地超市深受歡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