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村民依瑪木尼亞孜·庫地熱提常常在棗林附近轉悠,他不是來看紅棗,而是看棗樹下頂著紅冠的“紅棗土雞”。
已在棗林里生長了半年的土雞,一只只精神抖擻、體型肥碩。它們被貼上“莎域紅冠”商標后,以兩天一車的規模發往烏魯木齊及內地市場,每只150元,比普通肉雞價格高出一倍。
“賀書記,您想出的在棗園里養雞的辦法非常好,這幾年紅棗價格低,養雞卻賺得多。明年,我也想在自己的棗園里養雞。”11月9日,依瑪木尼亞孜找到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駐英艾日克村第一書記賀建生說。
賀建生爽快地答應了依瑪木尼亞孜的請求,并叮囑莎車眾扶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虎年:“只要農民有養雞增收的意愿,一定要幫他們掌握養殖技術,把養雞產業發展起來。”
莎車眾扶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試養了30萬只“紅棗土雞”,牽手農戶養雞200萬只以上,預計銷售額超1億元,帶動了17個村上千戶農戶增收。此外,圍繞不斷壯大的養雞規模,公司還建設了蛋托廠、孵化廠、有機肥廠、屠宰場等,帶動了300余名村民就業。
王虎年感慨,養雞已成為莎車縣一個重要的產業。然而誰能想到,這個產業是從兩年前的5000余只扶貧雞“起家”的。
2018年初,賀建生來到英艾日克村開展扶貧工作時,發現村里缺乏產業支撐、村民缺乏技術和致富的信心。經了解,村里的農戶向桂林想通過養雞增收。賀建生對市場充分調研后,認為單打獨斗難以形成產業,要發動大家一起養雞,一起致富。
村民沒養過雞,不愿投錢擔風險。村集體沒有錢,賀建生自掏腰包3萬元,駐村的高校教師也拿出8000元,他們把一處廢棄的牛圈改為雞舍,買來5400只雞苗,向桂林帶領幾戶村民試養。
為了帶動廣大村民學養雞技術,增強村民脫貧意識,賀建生動員村民入股,每戶出資500元認購100只雞苗,雞苗長大出欄后歸還本金并分紅。可是,沒養過雞、更沒聽說過入股分紅模式的村民不相信他的話。最后,有幾戶村民被賀建生自掏腰包幫大家尋找脫貧路的做法打動了,帶頭入股。
不到3個月,5000余只扶貧雞出欄了,除去成本每只雞賺了8元。賀建生用賺來的錢給入股農戶分紅,阿肯·肉孜等入股農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當初拿出的500元股金,現在變成1300元,他們當即表示把這筆錢繼續當股金。第二批雞苗購進后,入股農戶增加了40戶。
第三批、第四批……幾乎所有村民都參與到養雞事業中,有的村民年分紅達上萬元。漸漸地,其他村也采用這種模式養雞。之后,養殖場不斷增多,農業產業化企業參與了進來,養雞合作社建了起來,雞肉、雞蛋的產量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速度,呈現出了“乘數效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