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大棚就是一個“聚寶盆”,一棵果樹就是一株“搖錢樹”。一棟棟連方成片的種植大棚,瓜果飄香、綠意盎然,真正實現了一年四季有收成,一年四季有收入。四平市棚膜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有了實實在在的“金鑰匙”。
堅持市場需求
豐富百姓“菜籃子”
近年來,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發展棚膜經濟作為種植結構調整、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作為保障和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的主抓手。有關部門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因地制宜、連片開發,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布局推動棚膜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特色化、智慧化、高效化發展。
梨樹縣通過打造先導區、園區,為棚膜經濟發展營造有利條件。“全村建設大棚960棟,戶均3棟,棚膜總面積達310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僅棚膜經濟一項,全村人均年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約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農民依靠棚膜經濟走上了富裕路。”梨樹鎮副鎮長兼高家村黨支部書記高華說。在高家村的輻射下,梨樹縣周邊多個鄉(鎮)陸續發展起棚膜經濟,形成了以高家村為核心的超大型棚膜核心區,全縣大棚總量發展到3.27萬棟,瓜菜總產量達到39萬噸。
探索智慧農業
鼓起農民“錢袋子”
隨著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運用,“汗水農業”不斷朝著“智慧農業”轉變。目前,四平市部分園區已從傳統人工生產管理向智能化高端方向發展,并真正實現了遠程管理、智能生產、產品可追溯。
“在2018年底,我們就建設成了棚室物聯網控制系統,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并采用無線網絡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實現了從基地到餐桌食品安全可追溯。”四平太陽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錢亞波說。據了解,太陽谷自2017年建園以來,便致力于打造成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和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基地,以產業化經營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公司現有流轉土地面積11公頃,有機蔬菜棚19棟,智能育苗溫室1棟,草莓棚5棟,溫室葡萄棚4棟,櫻桃棚2棟,李子棚1棟,油桃棚1棟,久寶桃棚1棟,冷棚葡萄2棟,冷棚藍莓1棟,基地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產業工人,也為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添磚加瓦。
壯大棚膜產業
握牢致富“金鑰匙”
依托棚膜經濟,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四平市部分園區積極探索果樹栽培、休閑農莊、民俗村等特色各異的模式和類型,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
伊通滿族自治縣伊美生態園以櫻桃為主,兼營油桃、蘋果、李子、葡萄等十余種水果,形成了特色果蔬栽培、休閑采摘、旅游觀光、滿族餐飲于一體的農牧園區。該園區隸屬吉林省鎧繹農牧業循環經濟園區,建成高標準溫室大棚303棟,占地60公頃,2019年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我們采用多種化經營結構,在櫻桃等水果下市后,上市李子等露地水果,露地水果下市后上市秋菜,同時還培育各類果樹苗木進行銷售。”寶捷集團鎧繹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伊美生態園園區經理溫慶軍說。據介紹,生態園內的櫻桃大棚在旺季時,除了前來采摘、或參觀游玩的周邊游客外,還有很多外省游客“慕名而來”,這也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帶動了不少周邊農戶和貧困戶共同走上致富路。
一畝棚膜十畝田,一年四季都賺錢。截至2019年末,四平市標準棚室面積已發展到3520公頃,規模園區累計達到77個,棚室菜瓜果菌產量達到67.3萬噸,實現產值21.7億元。這些鑲嵌在田野里的各色大棚正在源源不斷地為農民增收致富帶去希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