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3日6時20分訊(通訊員 鄭莉)薄霧清晨,太陽逐漸升起,偶有一束光透過云層若隱若現。眼前,樹木蒼翠,房屋煥新,道路延伸,車輛馳騁,坐落于青山之間的三元鎮慢慢恢復了新一天的生機。
傾情幫扶為民服務
“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個艷陽天,我去看看,大家應該都上坡挖紅苕了。”11月17日,一大早,何家壩村村委會主任詹世華一路溜達著向村里走去。
“在開始挖了嗎,紅苕長得怎么樣?”詹世華看見正在地里挖苕的村民余道力高聲問道。
“還可以,不僅個大,數量還挺多。”只見余道力手舉鋤頭,用力一揮,土里的紅苕瞬間就被翻了出來,而他身后,已經堆了一大堆紅苕,長長的、圓圓的。
詹世華介紹,這里紅苕不是一般的紅苕,它叫紅心苕,比一般的紅苕營養價值更高,口感也更好。紅心苕是村里發展的主要產業,目前全村共種植了500畝,并與豐都縣何家壩農業綜合開發專業合作社合作,采取“提供種子、贈送肥料、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激勵村民進行種植。
何家壩村曾是一個貧困村,為了鞏固脫貧成果,該村除了發展紅心苕產業,還發展了脆紅李、紅心柚等產業,采取“公司+農戶”和“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栽植脆紅李300畝、紅心柚100畝,覆蓋農戶467戶,其中貧困戶65戶。
“我們只管種,保證產品好,后面的工作就交給村上了,不愁沒有銷路。”余道力和妻子常年務農,近幾年,在村支兩委的幫扶下,他們感覺到生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變。“這里山高路遠,以前,自己種點水稻和玉米,都很難運出去賣,現在不一樣了,村上不僅給我們提供種子、肥料,還會幫我們賣出去,讓我們沒有了后顧之憂。”
余道力說的正是鎮政府和村委會組織的直播帶貨,等到他們把紅心苕都挖出來篩選好后,再通過直播進行統一銷售,真正讓產品變成收入。
提到收入,余道力說他除了種有5畝紅心苕外,還種了水稻,養了4頭肥豬,一年有五萬余元的收入。說罷,他的嘴角不自覺上揚了起來。
三元鎮黨委宣傳委員蔡利告訴筆者,今年,該鎮深入開展消費扶貧活動,動員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力量參與消費農戶農特產品7萬余元,積極通過扶貧832、扶貧重慶館等平臺銷售扶貧產品8萬余元。同時,還通過現場認購舉牌、鎮長帶貨直播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預計認購農特產品150萬元,通過電商線上銷售全鎮農特產品2000萬元左右。
完善基建保障民生
筆者來到村民鄧順福家,他正從屋里出來,看見有人便熱情地前來問候。提及現在的生活,鄧順福開心地說:“現在路通了,用水不愁了,我家的兩層小樓房也建好了,幸福著呢!”
鄧順福在描述自己目前的生活時,尤其提到了他家剛改建好的廁所。改建好的廁所在二樓,打開燈,里面配置齊全,干凈明亮。“多虧扶貧政策好,鎮政府給我補助了1500元,讓我改建廁所,現在不管是上廁所還是洗澡,方便多了。”鄧順福說。
村民余少波是村里的貧困戶,他獨自一人撫養著三個孩子,在經濟方面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掙的錢只能勉強給孩子交學費。同時,他家的住房被鑒定為C級危房。鎮政府在了解到他的情況后,便積極爭取政策資金,對他家住房進行了改造。
現在,余少波及他的孩子們不僅有了安全的住房,生活信心也提升了不少。為了進一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余少波在原有的種植基礎上多種了幾畝西瓜,為此,他還專門買了一輛三輪車。“等西瓜成熟了,就開車運出去賣。今年效益不錯,來年我想著再多種點。”余少波說。
蔡利介紹,自2015年以來,三元鎮脫貧攻堅項目始終堅持“保基本、保民生、保重點”的思路,規劃且實施脫貧攻堅項目70余個,涉及“四好農村路”56公里、人行便道83公里、人飲項目12個、產業項目15個。堅守“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的底線,對全鎮372戶有人居住的C、D級危房進行全面改造,對525戶閑置房進行復墾或收儲,對45戶建卡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住房有保障的目標。
點亮科技賦能產業
三元鎮主要以農業產業為主,那么,傳統農業融合大數據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筆者來到灘山壩社區,豐都紅心柚母本園的主人李世成正通過電話接受客戶預定。李世成是豐都紅心柚的種植引領者,目前,他所管理的這片柚園達500畝。不難想象,如此大規模的柚園經營管理起來必然費時費力,這一點,李世成深有體會。
怎么使經營管理變得高效起來?李世成和兒子李治君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通過多次外出調查研究學習,去年12月,他們決定圍繞“數字”做文章,著力建設智慧農業園,運用大數據智能化地對果園進行監測管理。今年6月,智慧農業園成功建成。
李治君介紹,智慧農業園的“智慧”之處在于,一是通過在果園里安裝攝像頭、氣象站、土地商情儀等,再通過軟件系統對其進行大數據監測和分析,能夠很好地對果園土地質量、氣象條件及外在的一些情況進行掌握;二是在果園區域內鋪設水管,可通過遠程操作對其進行智能化灌溉;三是后臺大數據可記錄除草、病蟲害防治、采收等農事行為,讓種植變得更科學更有效。
“我們智慧農業園的建設節省了人力和物力,讓農業種植更加信息化、遠程化、智能化,不僅獲得了更多經濟利益,還獲得了更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李治君告訴筆者,現在的母本園也被叫作豐都紅心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他們將新的品種、技術和管理方式傳授給更多農戶,目前已帶動全鎮380人增收致富。
“產業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大力支持用科技手段來促進產業發展。目前,全鎮還完成了6個村1個社區,共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達5000萬元,改善了1.8萬人的生產生活條件。”蔡利說。
扮靚面子改善里子
筆者走進廟壩村,干凈的道路、整潔的院落映入眼簾,到處都散發著文明的氣息。
“我們每次入戶走訪,都會動員村民將自家房前屋后、室內室外進行徹底打掃,促使村民形成良好習慣,徹底改變隨地堆放雜物、柴火和垃圾的陳規陋習。”廟壩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劉成忠說,同時,他們還將村居環境整治工作與村民內生動力激發結合起來,組織村民積極參與衛生創建示范戶評選活動,每月開展1次衛生示范戶評比,每組評出3戶清潔戶,全村評選最清潔戶1戶。
筆者路過村民江小平家,見他正在打掃自家門前的清潔衛生。“村上那么重視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不能拖后腿呀,而且保持清潔衛生,生活起來心情也愉悅一些。”筆者進到里屋,客廳、廚房、衛生間等都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我還要參加這個月的最清潔戶評比呢。”江小平笑著說。
面子的提升,更是帶來了里子的改善。點滴行動繪就文明行動底色,良好的環境離不開每個人的重視。現在,村民們大都會從點滴做起,從日常出發,自覺維護家園環境。
近年來,三元鎮努力推進紅心柚產業發展,促進人居環境改善提升,使得許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給全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現在,三元正描繪著“環境美、產業強、村民樂”的美好景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