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致富經 > 三味“藥方”助力民族村脫貧
三味“藥方”助力民族村脫貧
農業網   時間:2020/12/15 13:48:00  來源:西海都市報  閱讀數:370

藏在大山深處的李家鄉,是海東市樂都區海拔最高的一個鄉,離焦家嶺不遠處的民族村,又是全鄉最先脫貧的一個村。

在民族村村委會一樓的值班室里,駐村第一書記張虎慶和扶貧工作隊隊員甘露坐在電腦跟前盯著屏幕,為下一筆村民農畜產品的外銷忙碌著。

作為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的幫扶聯點村,這個只有201戶685人的小村子,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處在貧困的邊緣。駐村扶貧工作隊到達后,因地制宜地開出了脫貧的三味“藥方”——種植+務工+養殖。

馬鈴薯種植一直是民族村的主導產品,這里海拔較高、土質優良、病蟲害少,非常適宜馬鈴薯的生長。然而,每年的收獲季節往往也是價格最低的時候,每千克的價格只有七八毛錢。為了增加產值,在駐村工作隊員的指導下,村民們在田間地頭挖了地窖,一部分馬鈴薯出售后,大部分就地儲存了起來,等到來年開春的時候價格能翻一倍。

然而,市場的價格是瞬息萬變的,如何穩定保證村民的收入呢?消費扶貧訂單,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

今年秋天,民族村兩委在駐村第一書記張虎慶的陪同下,前往精準扶貧幫扶單位——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與院黨委溝通協調解決農產品銷路事宜。

醫院黨委得知村上的這一困難后,自覺履行精準幫扶責任,依托醫院自營食堂的優勢資源平臺,瞄準民族村特色農產品“扶貧土豆”,主動對接、暢通銷路、解決難題,與村里達成共識,職工食堂以市場價每千克2.4元的價格,每月收購2000千克脫貧戶種植的馬鈴薯。而且,倡議職工零采,開展以買代幫消費扶貧活動。

與此同時,扶貧工作隊成員建立了微信線上銷售平臺,用以銷售各類農副產品和畜牧品。馬鈴薯、牛羊肉、土雞蛋等農畜產品銷往江蘇惠山區等地的東西部協作幫扶單位,真正做到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資源轉換,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對于民族村黨支部書記童伏彪和村委會主任李學良來說,精準扶貧幫扶單位通過以買代幫的方式,解決了脫貧戶農產品銷售難題。這不僅是一種扶貧方式,更是增強脫貧戶內生動力,提高生產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與送錢送物的扶貧方式相比,消費扶貧更能扶志,能有效解決貧困戶產品量小、分散、難以供應的問題,從而幫助脫貧戶實現增收。

也許是天氣越來越冷的緣故,屋子里變得有點冷了。扶貧工作隊成員甘露往爐子里面添了幾塊炭,爐火立刻旺了起來,兩個人開始有點笨拙地做午飯。

簡單吃完午飯后,張虎慶和甘露沿著村間蜿蜒的小道,來到脫貧戶南樹英家中走訪。這位昔日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全家4口人享受到了產業扶貧資金后,開始養殖藏系羊。從當初的12只羊到如今繁育80多只羊,一家人走上了養殖致富的路子。這不,民族村里好多無法外出務工的村民都開始通過養殖來致富。全村養殖戶的羊有近兩千只,牦牛有三四百頭。

張虎慶和甘露從村民家走訪結束后,又匆匆趕往李家鄉政府,與提前約好的副鄉長李積金碰面,商量民族村如何大力實施消費扶貧,動員社會各界擴大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消費,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民族村的示范引領在李家鄉進一步打造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全力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銜接。

回去的路上,天色已經漸漸黑下來了。家家戶戶乳白色的炊煙與霧靄交融在一起,大山中的村莊變得若隱若現。張虎慶和甘露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他們決定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獻,默默書寫民族村奔小康路上的故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chenfangju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