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
“一臺采棉機正在作業,棉花從頭部進去,從尾部出來而且打包得很整齊;一臺插秧機正在泥水地作業,精準地把水稻的秧苗插進田里;一臺拖拉機正在平地里耘地...這些機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駕駛員”...央視17套農業農村頻道致富經欄目《我的豐收有點潮》專題節目的主持人正在講解著“沒有駕駛員的拖拉機”...
“沒有駕駛員的拖拉機”節目中的主人公陶偉,他也是博創聯動公司的創始人,研究智能農機已經有8年的時間。在節目中,陶偉談到“智能農機廣泛的應用,不僅僅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難題,還能幫助農民實現豐產豐收...”
近些年,這種沒有駕駛員的拖拉機讓農業場景實現了無人化、少人化,截至目前,我國的黑龍江、新疆、浙江、河北、廣東等地都涌現了一大批無人駕駛拖拉機、智能農機新型的耕作設備,智能農機已經成為中國農田耕作的新常態。
為了踐行科技強農、藏糧于技的國家級戰略目標,緊貼國家大政策,農業企業、農機企業、農業科技公司紛紛發力智能農機借助科技幫助農業轉型升級,除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外,還在積極向世界輸出“豐產豐收”的中國方案。
二、糧食安全: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美國前國務卿、國際戰略問題專家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我國也流傳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句話,其足見糧食對我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2021年已實現“十八連豐”。但同時也應認識到,我國糧食供求關系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另外,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局勢與經濟發展態勢,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是穩住農業基本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吃飯問題不僅僅是各國的民生問題,更是國家安全。然而,世界范疇里正面臨糧食危機。
有人預計,世界將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據統計,全球2020年處于饑荒中的人數約7億,2021年,這部分人口增加了1.8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一文中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谷物占到了2500萬噸。
雖然說,我國糧食安全供給沒有問題,但是,隨著城鎮化推進和消費升級,糧食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而糧食生產又面臨水土資源的硬約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農業發展70年的結論:在糧食安全上,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為此,我國提出“藏糧于技”的戰略,并且圍繞農業高質高效,把農業科技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推動農技、農藝、農技、高科技等與農業融合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糧食豐收來自發展農業科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我們扎實推進農業機械化和科技進程,智能農機、電腦、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領域、各環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另外,農業科技已成為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引擎。截至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已從世界第二方陣邁入第一方陣,處于發展中國家領先地位。
近些年,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時代背景下,陶偉帶領團隊鼓勵和引導更多人才投身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確保關鍵設備安全自主可控;推廣數字智能化農業裝備應用,幫助更多農業從業者提升生產效率;加大智慧農業示范項目建設投入,打造不同區域和作物類型的產業示范基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
三、構建新圖景:加速落地應用 錘煉科技價值
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獲近兩成。預計今年“三秋”期間各地投入各類農業機械將達到3000萬臺套,助力秋糧顆粒歸倉。
除了秋收之外,糧食的生產、播種、夏收等環節都是農業機械的現代化、科技的“試金石”。
據有關部門統計,202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1%,其中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7%、90%和84%;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機械化率分別達到36%和32%,我國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發展階段。
縱覽行業,中國農業已經進入耕、種、管、收“機器換人”的新時代。
建國70年來,從“人扛牛拉”傳統生產方式,發展成了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生產方式。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在部分領域、部分環節逐步實現“機器換人”,顯著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另外,隨著“機器換人”速度加劇,農業領域的農機農藝和信息技術融合的步伐也逐步加快,智能農業裝備加速應用,自動駕駛、農業機器人和無人農場正成為農業新圖景。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云介紹,目前,我國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北斗衛星導航自動駕駛播種每千米垂直誤差小于3厘米,無人飛機植保提升作業效率超過60倍。在智能農機、無人機植保服務、農業物聯網和農業大數據等領域,我國占全球產值比重超過30%。
身處變革的年代,科技的發展與蓬勃,除了政策助推之外,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公司更是成為農業科技創新與實踐的先遣軍。
近些年,北大荒、碧桂園、博創聯動等公司積極將機器人自動控制和遠程聯網等技術應用于農機裝備,把農機變成智能聯網機器人,提升農機的作業一致性及土地利用率,并且覆蓋農業播種到收割全環節。
比如,智能播種
近些年,博創聯動推出智能插秧機配備多種智能駕駛模式,該智能插秧機可實現完全自主駕駛,不需要人工控制,實現無人駕駛,并已在江蘇、浙江、湖南等地投入使用。“智能插秧機可大幅縮減人工成本,按照一位駕駛員每天400元工資計算,一個作業季將為用戶節省5000元以上”。
比如,智能收割
眾受周知,秋收時間短,勞動量大。如何快速、并且精準地完成秋收...已成為種糧大戶及企業關注的焦點。
近些年,蘇州吳中區大力發展“機器替人”,重點推廣農業物聯網設備、大數據、5G、無人駕駛裝備、農業機器人、智能傳感與控制等技術裝備的示范應用。在推廣應用中發現,一臺智能收割機,通過北斗導航系統定位好收割區域后,剩下的收割、拐彎、倒車等都無需人工操作,1小時可收割4至8畝水稻,比人工收割效率提高了近10倍之多,實現了科技賦能農業的真正價值。
正如在《我的豐收有點潮》“沒有駕駛員的拖拉機”節目的主人公陶偉談到,科技無論如何疊加技術與產品創新,產品的智能化要老百姓用得好才叫好;另外,科技創業者要讓雙腳扎根在土地里,用科技的力量幫助農民實現豐產豐收,這才是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四、為世界種田:創新迭代 探知未來
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如今,智能化農機裝備已經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應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加快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同時加快發展設施農業,推動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等設施裝備技術研發應用。
除了技術創新之外,智能農機的自身創新以及順應時代、順應全球發展趨勢,也十分必要。
陶偉在節目中還表示,順勢時代需求,博創聯動發力價值創新打造了農機聯網、農機自動駕駛,農業機械智能控制系統構成了完整的智能農機技術鏈條,這在國內是唯一的;同時,博創聯動還積極結合農戶與市場的真實需求,為用戶和市場打磨高價值的智能農機產品,并且攜手經銷商共享共贏科技成果,構建智能農機生態鏈新價值。
農業行業觀察透視,在科技賦能農業上,博創聯動以科技賦能為切入點,還積極在新商業、新農服領域探索,助力農業企業轉型升級,踐行國家糧食安全、不僅僅幫助中國種田,更希望“為世界種田貢獻力量”。
1)加速智能農機推廣與普及
今年,博創聯動啟動“千縣萬鎮”計劃,致力于聯合地方農業服務組織開展新農人培訓工作。積極打造示范點,培訓當地的新農人和農業服務組織,使用配備智能模式的國產智能拖拉機和智能插秧機進行農業生產,讓技術和人才同步發展,從而加速了智能農機產品的推廣與普及。
截至目前,博創聯動的“千縣萬鎮”計劃已經完成了浙江金華、廣東惠來、江蘇如皋和興化以及遼寧、黑龍江、吉林、江西、福建、湖南、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縣市的落地服務。
2)加速技術與產業融合
眾所周知,農機與農藝融合一直是智能農機行業的難題。近些年,博創聯動還積極加緊技術與產業相結合,將農機具與農藝完美融合,精準控制生產流程,實現標準化,大幅提升農藝水平和作業一致性,提升生產力和效率,從而提高作物的產量。
3)探索無人農場
無人農場成為農業科技公司踐行新商業的路徑之一。羅錫文院士也表示,無人農場可以為糧食安全蹚出一條高科技之路。在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只有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才能保證糧食安全。
眾所周知,無人農場是智慧農業的一種生產方式,具有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等五個特點。
在無人農場試驗上,博創聯動一直在探索無人作業,以技術為切入點,從農業機械智能控制與遠程聯網的精準農業升級改造入手,融入農田和農作物信息化,打造面向全球的無人農場智慧作業平臺。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