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蘆柑始種于五十年代初,是愛國華僑尤揚祖先生出資率先引種的,僅三、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為一種遍植于千家萬戶的大宗產品,載譽于海內外的名優2005年全縣已種植柑桔10萬多畝,年社會產量100萬擔,面積、產量已經
連續15年居全省*位,被譽為"柑桔之鄉"。占永春柑桔產量80%以上的主產品蘆柑,以其果形端正碩大、色澤橙黃、果皮薄、酸甜適度、脆嫩香甜、富含維生素及其營養成份等優點,于1989年一舉奪取全國優質水果*名;產品遠銷全國合大城市和星馬港澳、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去年出口總額占全省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居全省*。
產量 永春蘆柑栽培時間短,發展速度快。查考史書,永春縣沒有柑桔栽培記載。明清縣志僅記有與柑桔同科的果樹如風柑、佛手柑、橙等。1932年,漳州有一批柑桔苗木進入永春栽種,但成活率很低。直到1953年,印尼老華僑尤揚祖先生回到永春縣達埔鄉老家,不久在達埔猛虎山獨資開辟柑園,引種蘆柑名種,辦起了華僑墾植場,成為蘆柑上山的倡導者。1958年,全縣柑桔面積發展到476畝,但產量只有300擔(15噸)。1955年至1977年是永春蘆柑的擴種階段。到1977年,已種植0.84萬畝,產量達79120擔(3956噸),全縣柑桔面積、產量躍居福建省*位。
特點 永春蘆柑是一帶傳統的名優特產之一,也是永春發展生產的當家品種。具有果形碩大端正,色澤橙黃,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風味獨特、富含維生素及其它成份余款點,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國外水果商稱之為“東方佳果”。1989年12月,農業部在江西南昌召開全國優質水果評選會上,永春蘆柑成為同類產品中的*,被譽為"桔鄉新秀"。至1990年,全縣蘆柑種植面積達9.7萬畝,占柑桔總面積的98%,產量約3.83萬噸,占柑桔總產量的90%。每年10-12月,是永春蘆柑7萬畝,占栽培總數的70%。隨著柑桔投產的逐步增加,永春柑桔產量還會繼續增長,向更高產更優質發展。
柑和橘都是屬于蕓香科的果樹,果實具有肥厚外皮,內藏由汁泡與種子構成的瓤瓣。李時珍《本草綱木•果部》說:“橘實小,其瓣味微酢(意與酸同),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黃,葉辛而甘。”一般說來,果形正圓,色黃赤,皮緊紋細不易剝,多汁甘香的叫柑;果形扁圓,色紅或黃,皮薄而光滑易剝,味微甘酸的叫橘;柑和橘的分別原是很明顯的,不過在俗
蘆柑
話中常見混淆,如廣柑也說廣橘,蜜橘也說蜜柑。 “橘化為枳”是一句古老的成語,《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解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橘味甜美,枳味酸苦,由于水土的不同,淮南的橘種在淮北就會變成枳,比喻由于環境的影響,人的習性也會由好變壞。枳又名枸橘,俗稱臭橘,果肉少而味酸。橘和枳都屬于蕓香科,但不同種,橘不會變成枳,古人觀察不周,因而造成誤會。 中國宋朝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在《贈劉景文》中提到:“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 柑和橘都是屬于蕓香科的果樹,果實具有肥厚外皮,內藏由汁泡與種子構成的瓤瓣。李時珍《本草綱木•果部》說:“橘實小,其瓣味微酢(意與酸同),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黃,葉辛而甘。”一般說來,果形正圓,色黃赤,皮緊紋細不易剝,多汁甘香的叫柑;果形扁圓,色紅或黃,皮薄而光滑易剝,味微甘酸的叫橘;柑和橘的分別原是很明顯的,不過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