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中心從雜交組合[小偃6號/西農65//83(2)33/84(14)43]F3/3/陜213選育而成。
審定情況:2001年河南省和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安徽省和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3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豫審麥2001003、鄂審麥0032001、蘇審麥200203、國審麥2003027。
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強筋優質、早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分蘗力中等,春季生長迅速,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直立,穗層整齊,落黃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硬質白粒,畝穗數40萬左右,穗粒數32粒左右,千粒重42克以上。抗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紋枯病、梭條花葉病,感白粉病。多年多點品質分析結果:河南省麥區粗蛋白質含量14.90%、濕面筋含量35.7%、沉降值53.4毫升、吸水率62.31%、面團穩定時間17.6分鐘;長江中下游麥區粗蛋白質含量14.48%、濕面筋含量29.5%、沉降值53.8毫升、吸水率63.5%、面團穩定時間7.3分鐘。
產量表現:1999-2000年參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組區試,平均畝產503.3千克,比對照豫麥18減產1.42%,2000-2001年繼試平均畝產499.9千克,比對照豫麥18減產1.19%,2000-2001年參加河南省優質麥品種比較試驗,平均畝產520.6千克,比對照豫麥34減產3.3%,同年參加省種子管理站新品種展示,平均畝產466.3千克,比對照豫麥47減產3.6%。2002年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晚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8.2千克,比對照豫麥18增產4.7%(顯著);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448.5千克,比對照豫麥18增產2.7%(不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千克,比對照豫麥18增產2.1%。2002年參加長江流域冬麥區中下游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37.1千克,比對照揚麥158增產5.9%(極顯著);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309.2千克,比對照揚麥158增產3%(極顯著)。2003年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87.9千克,比當地對照減產2.1%。
栽培要點:黃淮冬麥區南片適播期為10月15~25日,長江中下游麥區適播期為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種量為每畝7~9千克,基本苗要求為每畝15萬~20萬。生育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穗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種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證中后期氮素供應,確保強筋品質。
適宜范圍: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晚茬種植,長江中下游麥區的安徽和江蘇沿淮地區、河南中南部及湖北北部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