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欖是"增城四寶"之一(另三寶是掛綠荔枝、絲苗米、涼粉草),它全身是寶:欖肉制欖角、榨油;欖仁可作菜肴,又是點心的上好配料;欖核是*工藝品欖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烏欖共有30多個品種,其中以西山、羊角、黃肉、鵝膏、三方、油欖仔*為*。
烏欖,是增城市名優土特產,其中荔城鎮西山村所產的品質特佳,歷來聞名中外。西山烏欖因果身尾部有點偏左,故又名"左尾"。它與其他品種烏欖相比,具有皮薄、肉厚(占全果60%以上)、肉紋幼嫩、油質適中、味道芳香等特點。用西山烏欖制成的油欖豉是一種地道的鄉土美食,享有"山蠔豉"之美稱。此外,西山烏欖出仁率高,每擔欖仁比一般品種多出半公斤多,為取欖仁的*品種。西山烏欖始種于明朝萬歷年間,在荔城普遍種植。近年每逢收獲季節,個體商販設點收購,經過加工后出口及轉銷外地,產量供不應求。
西山烏欖西山烏欖因產于荔城鎮西山村而得名。果身尾部有點偏左,又名“左尾”。始種于明朝萬歷年間,聞名中外。其特點是:皮薄,肉厚(占全果60%以上),肉紋幼嫩,油質適中,味道芳香,有“山蠔豉”之美稱;出仁率高,每擔欖核可出仁11斤,比一般品種多出1斤多,為取仁*的品種;嫁接成活率高,適應性廣。常年產量90—100噸。
烏欖(Canarium pimela),俗稱黑欖,又名木威子,屬橄欖科常綠大喬木,是華南地區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 烏欖用途廣,經濟價值高。欖肉油可作工業原料。欖仁油是珍貴而營養豐富的食用油;欖肉還可制作欖角供食用;欖核可雕刻藝術品;木材可作建筑、家具;根和果肉入藥,有止血除痹、解毒消腫之效。烏欖可謂全身都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