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現代畜牧業建設模式
我國牧區多為海拔1 000—5000米之間的高原和山地,一般冬春枯草期長,夏秋青草期短,冬春牧草缺乏,造成牲畜冬瘦春死亡,嚴重影響牧業的穩定發展,草場產草量和載畜能力也存在著地區差異,且豐年和歉年變化很大,同時我國牧區多地處偏遠,經濟文化發展落后,交通運輸、水電等基礎設施薄弱,畜牧業產業化發展也受到極大限制。由于牧民超載過牧和環境惡化,草原“三化”日益嚴重,而我國牧區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多處于大江大河的源頭,如果繼續惡化,將影響我國的生態危機安全,為此各地必須大力發展生態型草原,適度發展經營型草地畜牧業。
1、生態型草原畜牧業對于草地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牧區,其草地畜牧業必須要盡快從由經濟功能型向生態功能型轉變。所謂生態型畜牧業主要是指效益優先型畜牧業,其主要特點是以加強草原保護和合理使用草原為目標,以實施以草定畜、舍飼圈養等手段,以追求生態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的畜牧業。
建設生態型草地畜牧業,一要樹立草原生態效益優先意識,加大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積極探索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大力提高牧民從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所獲收入的份額。二要積極落實草原保護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休牧制度,實施減畜、以草定畜制度;三要實施品種選育和良種引進繁育,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減少家畜飼養年限,加快出欄;四是對居住在海拔高、環境惡劣的草原牧民要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對定居點要合理規劃,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解除牧民的后顧之憂。
2、 經營型草原畜牧業在草原保護和建設有一定基礎,草地資源比較豐富,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地區,則要適度發展經營型草原畜牧業。經營型草原畜牧業是指龍頭企業以畜產品加工產業鏈為紐帶,向牧民提供資金、技術和營銷等服務,進而帶動草地畜牧業生產,盡快實現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數量型牧業向質量效益型牧業轉變的一種發展模式。
發展經營型草原畜牧業,一要加強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飼草料基地、草場圍欄封育、家畜越冬棚圈建設。二要大力發展高效舍飼畜牧業,建立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三要大力發展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帶動草原畜牧業組織化、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