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西農2611//918/95選1。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5005。
審定情況:2005年國家和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家新品種保護權號:CNA20030519.0。
特征特性:該品種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對照小偃22早2天左右,比豫麥49早3天左右。幼苗半匍匐,葉耳紫色,葉片上傾,株高73厘米,株型適中偏緊,成穗率高,籽粒飽滿,角質率高,黒胚率低。畝產超千斤的產量因素構成為:畝穗數40萬~45萬,穗粒數38~40粒,千粒重42~45克。黃淮麥區區域試驗混樣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84克/升,蛋白質15.39%,濕面筋32.3%,沉淀值49.71毫升,吸水率62.4%,面團形成時間6.1分鐘,穩定時間17.9分鐘,*抗延阻力564E.U.,拉伸面積121平方厘米;。中抗葉銹病和紋枯病,慢稈銹病,中感赤霉病,感白粉病和條銹病。
產量表現:2004年和2005年國家黃淮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36.8千克和482.2千克,較優質對照藁麥8901分別增產5.62%和6.35%。 栽培要點:播前施足基肥,氮肥與磷肥配合,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上中旬,基本苗每畝14萬~18萬,適時冬灌,酌情春灌,旱年澆好灌漿水,并結合冬灌追施氮肥,氮肥追肥量占全生育期氮肥總用量的25%~30%,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條銹病。
適宜區域:適宜在黃淮南片麥區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和山東省西南部高中產水肥地種植。 品種來源:西農2611//918/95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