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雖有普洱,但其品質與皇家普洱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記》中清楚的記載了普洱貢茶的采制時節、制造方法:“于二月間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賣。”意思就是說,當時所有進貢朝廷的皇家普洱茶,都是只取上好野生大葉喬木的芽尖制作。朝廷把所有的茶芽都采摘完后,剩下的才允許民間采摘和販賣。 當時的皇家普洱只有皇室可以享用,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沒有皇族血統,別說品嘗了,根本連聞一聞的機會都沒有,哪怕是權傾朝野的開國功勛,或是輔助太子的三朝元老,也只在立下特別功勛的時候,或功德圓滿告老還鄉的時候,才偶爾能在“千叟宴”(相當于現代的“終生成就獎頒獎典禮”)上,得到皇帝賞賜的一元皇家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