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和新麥18晚2天。幼苗半匍匐,葉短寬、葉色深綠,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半緊湊,旗葉平展,葉色深,穗層整齊,結實性好,中后期長相清秀。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卵圓型,飽滿度較好,外觀商品性好。平均畝穗數40萬穗、穗粒數38粒,千粒重45克。苗期長勢強壯,抗寒性較強。耐倒春寒能力中等,灌漿快。抗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莖稈彈性較好,抗倒性較好,高抗條銹病、稈銹病、白粉病。
產量表現:
2004~2005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4.26%;2005~2006年度續試,比對照1新麥18增產3.32%,比對照2豫麥49號增產3.84%。2006~2007年度生產試驗,比對照新麥18增產4.4%。一般畝產600kg左右,高水肥管理畝產可達800kg左右,增產潛力大。
栽培要點:
適宜播期10月10~20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苗左右。注意做好小麥一噴三防。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河北中南部、陜西關中灌區、山東菏澤地區中高肥力地塊種植。
五大優勢:
其一,抗逆性強。屬半冬性品種,抗寒性好,根系發達,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抗干熱風,成熟期與豫麥49、新麥18相當。
其二,抗倒性強。株高72厘米左右,莖稈粗壯彈性好。
其三,生產潛力大,成產三要素協調。一般穗粒數38~42穗,千粒重43~45克,畝成穗38萬穗,具有畝產700公斤以上的高產能力。
其四,抗病性較好。高抗條銹病、稈銹病、白粉病,中抗紋枯病。
其五,品質較好,屬于優質饅頭、面條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