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和新麥18晚2天。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分蘗力中等,春季起身拔節(jié)慢,兩極分化快,抽穗遲,分蘗成穗率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葉片下披,穗層整齊,穗大穗勻。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黑胚率高。平均畝穗數(shù)38.2萬穗,穗粒數(shù)36.6粒,千粒重41.0克。苗期長勢旺,抗寒性中等。對春季低溫敏感,上部小穗敗育多。莖稈彈性差,抗倒性較差。根系活力較強,葉功能期長,耐后期高溫能力較強,成熟落黃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紋枯病,慢條銹病、葉銹病,中抗至中感稈銹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田間自然鑒定:中抗葉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0克/升、800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75%、12.96%,濕面筋含量32.3%、30.9%,沉降值26.8毫升、24.7毫升,吸水率60.0%、59.2%,穩(wěn)定時間1.6分鐘、1.4分鐘,*抗延阻力126E.U.、140E.U.,拉伸面積38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xiàn):2004~2005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524.64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6.04%(極顯著);2005~2006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564.85公斤,比對照1新麥18增產7.24%(極顯著),比對照2豫麥49號增產7.78%(極顯著)。2005~2006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9.24公斤,比對照豫麥49號增產5.47%。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5萬苗。在高水肥地易倒伏,利用時要采取防倒伏措施,如控制基本苗,采取降低底肥用量,在拔節(jié)期后追肥等措施。注意防治葉銹病、紋枯病和赤霉病。生產上注意減少黑胚率。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qū)、山東菏澤地區(qū)的中高產水肥地早中茬種植。在高肥力地塊種植注意防止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