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我國特產,浙江天目山有野生銀杏,沈陽以南、廣州以北各地均有栽培,而以江南一帶較多。在宋時傳入日本,18世紀中葉又由日本傳至歐洲,以后再由歐洲傳至美洲。
形態特征:
落葉大喬木,高可達40米,樹冠廣卵形。樹皮灰褐色,深縱裂。一年生枝淡綠色,后轉灰白色,并有細縱裂紋。枝有長短之分,短枝上的葉簇生,長枝上的葉螺旋狀散生。葉片扇形,有兩叉狀葉脈,頂端常二裂,有長柄。雌雄異株,球花生于短枝頂的葉腋或苞腋,花期4~5月,雄球花為柔荑花序,雌球花有長梗,梗端有1~2盤狀珠座,每座生1胚珠,發育成種子。種子核果狀,橢圓形至近球形,外種皮肉質,有白粉。10~11月果熟,熟時淡黃或橙黃色,有臭味。中種皮骨質,白色;內種皮膜質。雄樹大枝聳立,雌樹枝條開展。
生長習性:
喜陽光,忌蔽蔭。喜溫暖、濕潤環境,能耐寒。深根性,忌水澇。在酸性、中性、堿性土壤中都能生長,適生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不耐瘠薄與干旱。萌蘗力強,病蟲害少,對大氣污染有一定的抗性。壽命長,有千年大樹,是現存種子植物中*古老的孑遺植物,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之一。
園林用途:
銀杏樹干端直,樹姿雄偉,葉形奇特,黃綠色的春葉與金黃色的秋葉都十分美麗,為*的觀賞樹種。宜作行道樹,或配置于庭園、大型建筑物周圍和庭園入口等處,孤植、對植、叢植均可。
繁殖培育:
銀杏種子以采自50~100年生的母樹為好。采種季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外種皮黃綠色且有白霜為成熟標志。采后堆積于陰涼處,使外種皮軟腐并與內種皮分開,然后用水沖洗,挑選種皮白色,大小適中的優質種子立即播種或貯藏。一般北方次年春播,需將種子層積處理。取干凈的河砂,加水攪勻,手捏成團不滴水,手松開一角即散為宜。然后將種子與濕砂按1:3~5比例混勻,裝在木箱內或堆積于室內(厚度50厘米),上面蓋15厘米濕砂,溫度保持在2~5℃,至播種前需經常檢查,注意濕度及通氣,防止種子霉爛。種子用0.1%的高錳酸鉀浸10分鐘,沖洗干凈,再用清水浸一晝夜或更長時間,土壤用3%硫酸亞鐵消毒,每平米用量4.5公斤,播前一周均勻噴在土壤中。播前5~10天把種子移至20~30℃室內保濕催芽,待種子萌動(露白)即可播種。播種量為每畝40~50公斤。在整地同時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整地標準為細致平坦,上暄下實。播種時期北方3月下旬至4月中旬,采用點播或低床條,播距15~20厘米,株距5~10厘米,覆土厚度3~4厘米,約2~4周即可出土。在5月小苗易患立枯病,應經常松土,并噴灑波爾多液(0.5:0.5:100),7月份追肥2~3次,畝施尿素6~7公斤。8月份以后不再追肥、灌水,以免徒長。當年苗高可達20~25厘米,秋季落葉后或翌年春移植,也可作商品苗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