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川牛膝 | 產地 | 四川 |
產品屬性 | 根莖類 | 性狀 | 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厚片 |
性 | 平 | 味 | 微苦 |
歸經 | 心經 | 毒性 | 微毒 |
化學成分 | 牛膝素 | 產品形態 | 厚片 |
炮制工藝 | 曬制 | 規格 | 統 |
別名:
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
概述:
川牛膝既是常用大宗中藥材,又是重要的出口品種,在藥材商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品為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干燥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川牛膝之名始見于明代《滇南本草》,載:“白牛膝強筋之功甚于川牛膝。”1828年張德裕在《本草正義》中稱:“川牛膝之名,不見于古書……但今時市場中之所謂川牛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以上論述,似與現時川牛膝相符。民國時期,川牛膝的主產區四川*年產44萬公斤,一般年產28萬公斤。抗戰前(1936)年產31萬公斤。后因交通阻隔,銷路不暢,產量逐年下降,1947年為10.5萬公斤,1949年有所上升,為14.5萬公斤。
產地分布:
川牛膝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川牛膝是四川的特色藥材品種,主產于四川金口河、雅安天全縣、寶興、涼山州等地。
形態特征:
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主根圓柱形。莖直立,有節,形似牛之膝,中部以上近四棱形,多分枝,疏被糙毛。葉對生,葉柄長3-15毫米,密生長糙毛;葉片橢圓形至窄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密生倒狀糙毛,下面毛較密。花白綠色,由多數復聚傘花序密集成花球團,數個干枝端排列成穗狀,苞片卵形,干膜質,頂端剌狀或鉤狀;聚傘花序能育花居中,不育花居兩側,不育花的花被片變成鉤狀芒剌,能育花的花被片5,2長3短,長4-6毫米,較長的2枚先端常呈鉤狀;雄蕊5,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基部密被長柔毛,4室;退化雄蕊5;子房圓筒形或倒卵形,1室,胚株1枚;胞果長橢圓狀倒卵形,暗灰色。種子卵形,赤褐色。
生態環境:
川牛膝多生長于氣候涼爽濕潤、海拔1200-2400米的山地陽坡林緣或草叢中。土壤以黃壤為主,深厚肥沃。自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如小葉櫧、錐粟、厚皮絲、臺灣栲等;栽培植被有玉米、蕎麥、馬鈴署等山地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