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學名:Syringa oblata)是木樨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稱丁香、華北紫丁香、百結、情客、龍梢子。紫丁香原產中國華北地區,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中國的名貴花卉。高1.5-4米,樹皮灰褐色,小枝黃褐色, 初被短柔毛。后漸脫落。嫩葉簇生,后對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針形,圓錐花序,花淡紫色、紫紅色或藍色,花冠筒長6-8mm。花期5-6月。 生長習性喜陽,喜土壤濕潤而排水良好,適庭院栽培,春季盛開時碩大而艷麗的花序布滿全株,芳香四溢,觀賞效果甚佳。是庭園裁種的*花木。紫丁香[1]屬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樹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軸、花梗、苞片、花萼、幼葉兩面以及葉柄均無毛而密被腺毛。小枝較粗,疏生皮孔。葉片革質或厚紙質,卵圓形至腎形,寬常大于長,長2-14厘米,寬2-15厘米,先端短凸尖至長漸尖或銳尖,基部心形、截形至近圓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萌枝上葉片常呈長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截形至寬楔形;葉柄長1-3厘米。圓錐花序直立,由側芽抽生,近球形或長圓形,長4-16(-20)厘米,寬3-7 (-10)厘米;花梗長0.5-3毫米;花萼長約3毫米,萼齒漸尖、銳尖或鈍;花冠紫色,長1.1-2厘米,花冠管圓柱形,長0.8-1.7厘米,裂片呈直角開展,卵圓形、橢圓形至倒卵圓形,長3-6毫米,寬3-5毫米,先端內彎略呈兜狀或不內彎;花藥黃色,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4毫米處。果倒卵狀橢圓形、卵形至長橢圓形,長1-1.5(-2)厘米,寬4-8毫米,先端長漸尖,光滑。花期4-5月,果期6-10月。[2]
紅丁香紅丁香芳香、花序碩大、花色優雅、姿態秀麗。可叢植于路邊、草坪或向陽坡地,或與配植在林緣、庭前。栽培上采用播種繁殖,移栽易成活。還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灌木,高達4米。枝直立,粗壯,灰褐色,具皮孔,小枝淡灰棕色,無毛或被微絨毛,具皮孔。葉片卵形,橢圓狀卵形、寬橢圓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長4—11(—18)厘米,寬1.5—6(—11)厘米,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至近圓形,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粉綠色,貼生疏柔毛或僅沿葉脈被須 狀柔毛或柔毛,稀無毛;葉柄長0.8—2.5厘米,無毛或略被柔毛。圓錐花絮直立,由頂芽軸生,長圓形或塔形,長5—13(—17)厘米,寬3—10厘米;花序軸與花梗、花萼無毛,或被微柔毛、短柔毛或柔毛;花序軸具皮孔;花梗長0.5—1.5毫米;花芳香;花萼長2—4毫米,萼齒銳尖或鈍;花冠淡紫紅色、粉紅色至白色,花冠管細弱,稀較粗達3毫米,近圓柱形,長0.7—1.5厘米,裂片成熟時呈直角向外展開,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3—5毫米,先端內彎呈兜狀而具喙,喙凸出;花藥黃色,長約3毫米,位于花冠管喉部或稍凸出。果長圓形,長1—1.5厘米,寬約6毫米,先端凸尖,皮孔不明顯。 花期5—6月,果期9月。
小葉丁香,英文名為Sytingamicrophylla,別名又叫四季丁香、二度梅、野丁香等。科屬為木犀科丁香屬,屬于落葉灌木,形態特征高約 2.5m,幼枝灰褐色,被柔毛。葉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全緣,有緣毛。圓錐花序疏松,側生淡紫紅色;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品種及變種有:白丁香、紫丁香、佛手丁香、北京丁香、云南丁香、四川丁香、關東丁香、小葉丁香、羽葉丁香、紅丁香、藍丁香、花葉丁香等。高約2.5m,幼枝灰褐色,被柔毛。葉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全緣,有緣毛。圓錐花序疏松,側生,淡紫紅色;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7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葉丁香花宜在早春芽萌動前進行移栽。移栽穴內應先施足基肥,基肥上面再小葉丁香--栽培蓋一層土,然后放苗填土。栽后澆*透水,以后再澆2—3次水即可成活。小葉丁香適應性強,管理比較粗放,平時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澇,干旱時注意澆澆水,便可順利生長。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過多,以免引起枝條徒長,影響開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腐熟堆肥即可。
3月中旬發芽前,要對小葉丁香進行整形修剪,硫除過密枝、細弱枝、病蟲枝,中截旺長枝,使樹冠內通風透光。花謝后如不留種,可將殘花連同花穗下部兩個芽剪掉,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萌發新枝和形成花芽。落葉后,還可以進行*整枝,以保樹冠圓整美觀,利于來年生長、開花。小葉丁香花病蟲害很少。主要害蟲有蚜蟲、袋蛾及刺娥。可用800一1000倍40%樂果乳劑或1000倍25%的亞胺硫磷乳劑噴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