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葉草(紅三葉T.pratense)又名“紅車軸草”、“紅荷蘭翹搖”,多年生草本。分布于歐洲及美國、新西蘭等。中國淮河以南亦有栽培。紅三葉草花紫紅色,多數(shù)密集成頭狀。莢果小。種子腎形。喜溫暖濕潤氣候,不抗旱,適宜水分充足、酸性不大的土壤。莖、葉富含蛋白質(zhì)和灰分,主要用作飼料或綠肥。可青飼或調(diào)制干草。喜濕潤溫暖氣候,較耐旱、耐寒。適宜于排水良好、富含鈣質(zhì)的粘性土壤生長。生長周期一般為2~6年,在溫暖條件下,常縮短為二年生或一年生。紅三葉為長日照作物,日照14小時以上才能開花結(jié)實。用作牲畜飼草栽培時,一般同禾本科牧草混播;用作綠肥或飼料時常單獨栽培。接種根瘤菌可明顯提高產(chǎn)量。春、秋均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15千克左右。條播行距20~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每年可刈割2~4次。莖葉柔軟,略帶苦味。鮮草約含粗蛋白質(zhì)4.1%,粗脂肪1.1 %,粗纖維7.7%,無氮浸出物12.4%,灰分2.0%。每公頃鮮草產(chǎn)量可達30~6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無毛。復(fù)葉有3小葉,小葉倒卵形或倒心形,長1.2—2.5厘米,寬1—2厘米,栽培的葉長可達5厘米,寬達3.8厘米,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xì)齒,表面無毛,背面微有毛;托葉橢圓形,頂端尖,抱莖。花序頭狀,有長總花梗,高出于葉;萼筒狀,萼齒三角形,較萼筒短;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莢果倒卵狀橢圓形,有3—4種子;種子細(xì)小,近圓形,黃褐色。花期5月。紅三葉是豆科三葉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土較深;側(cè)根發(fā)達,多分布在表土層;根上結(jié)有很多粉紅色根瘤。根頸稍在表土之下。主莖分枝10~48個,呈叢狀,直立或半直立。莖高一般80厘米左右。植株表面有疏毛。三出掌狀復(fù)葉,葉互生,有長柄,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邊緣有茸毛及不明顯細(xì)齒,葉表中央有
白色或談灰色“V”形斑紋,也有少數(shù)無“V”形斑紋。托葉卵形,急轉(zhuǎn)縮小成一長細(xì)尖狀。密集頭狀花序,幾乎無柄,花冠暗紅或紫紅色。花序兩側(cè)有2片無柄的葉,約由100朵小花組成。花冠長1.4~1.95厘米;花筒長O.85~0.95厘米,每個頭狀花序具有種子32~52粒。莢果近卵形,每莢一般含種子1粒。種子腎形,呈褐黃色或紫色,千粒重1.5~2克。
紅三葉為異花授粉植物,蟲媒花。喜溫暖濕潤氣候,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25℃。年降雨量700~2000毫米以上,夏季不熱,冬季不冷的地方*宜生長。抗寒性強,冬季可耐-8℃低溫,*溫度低于-15℃,則難于越冬。耐蔭耐濕性也強,耐熱性較差,夏季溫度超過35℃生長受抑制,持續(xù)高溫,而且晝夜溫差小,往往使紅三葉死亡。春、夏、秋季生長旺盛,青割利用期長,產(chǎn)量高,可為牲畜提供優(yōu)質(zhì)飼草。晚秋和隆冬季節(jié)停止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粘土、壤土、砂壤土,中性或微酸性土壤都適宜紅三葉草的生長。
白三葉草,作為一種地被植物,在北京三環(huán)路,在天津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在古城西安,在石油城東營等地的綠化中,都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而且有發(fā)展趨勢。這是一種豆科植物,作為地被植物不僅有覆蓋地表的特點,而且有固氮,提高土壤氮素水平的能力。白三葉草,莖匍匐,喜溫涼濕潤氣候,繁殖快,侵占性強,且成坪快,耐踐踏,在一般土壤中生長良好,也耐一定的鹽堿和粗放管理,因而被稱之為一箭雙雕的地被植物。很有推廣前景。但開花后,穗枯萎,不很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