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殖量很小的情況下,種蟾主要靠捕捉。成體蟾蜍多在3月底或4日上旬陸續離開冬眠洞穴,緩緩爬出水域。蟾蜍喜溫暖、陰暗、潮濕的環境,通常白天棲息在溝邊的草叢、土穴之中,或者屋后的磚瓦、石孔等陰暗潮濕之地,一般不易找到。下雨天或雨后,在河邊的空地上或田園小路旁,往往很容易捕捉到。
春耕時節,在油菜地、綠肥地里以及秧田的小路上出現的蟾蜍也較多,這時可大量捕捉。在天氣溫暖、風靜的夜晚,是捕捉蟾蜍的**時期。每天傍晚天黑后2小時左右直到次日天亮,蟾蜍出來捕食昆蟲隨時都可捉到蟾蜍,這時候蟾蜍*多的地方是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尤其每晚半夜更活躍,有時幾個小時就可捉到幾十斤至幾百斤的蟾蜍。
捕捉方法是,用較寬的竹夾輕輕夾住蟾蜍,裝入竹簍或留有縫隙的木箱內,不要裝入塑料袋閉容器中,以防悶死。晚上捕捉,可用三節電池的手電筒強光照射著蟾蜍,它就不會輕易跑掉。由于蟾蜍肢較短,跳躍能力差,一般都是緩慢爬行,因此只要發現,捕捉是很容易的,種蟾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以3雌1雄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2對。
蟾蜍的食料主要是昆蟲,小型昆蟲有粘蟲、螞蟻、蚜蟲、蚊蟲、蝽象、金龜子、象鼻蟲、小地老虎、甲蟲等;大型昆蟲如螻帖,大青葉蟬等。
人工飼養可用黑光燈誘蟲或人工捕蟲解決其飼種問題。此外,繁殖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可解決蟾蜍的主食,也將豬、牛、人糞尿、蔬菜下腳料、廚房廢水、屠宰場和食品廠的廢棄物、肥水或糠等投入繁殖和飼養田內,以培養水質,促進藻類和浮游生物生長。還可以人工捕捉和打撈蠅粗,以滿足其食用。
養殖棚的建造與棚地整理在建棚前先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消滅干凈,可用捕捉、誘殺、開火燙等方法。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圍地面10~15厘米,為了便于雨季排水。土質*采用沙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于產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種上小麥等單子葉作物,準備幼蝗食用。棚的建造面積要按飼養蝗蟲的多少來確定,養1萬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內外空閑地方,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鐵、大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個像蚊帳一樣的棚罩,掛于棚架上,底邊埋于地下,留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這個裝置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于進棚喂養、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4月底前完工。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