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科技 > 種植技術 > 越冬甘藍和越夏黃瓜輪作新技術
越冬甘藍和越夏黃瓜輪作新技術
農業網   來源:農家科技 閱讀數:547

  山東省夏津縣蘇留莊鎮西楊村是傳統的黃瓜種植村。近幾年來,該村在縣蔬菜局的指導幫助下,瞄準大棚黃瓜已拉秧,麥茬黃瓜還沒上市的空當,巧妙安排播種時間(5月20日左右),種起了越夏黃瓜,使黃瓜在這個空當批量上市,畝產黃瓜7500千克,收入7000多元。9月初越夏黃瓜拉秧,整地后再定植越冬甘藍,畝產甘藍5000千克,收入5000多元。這樣種植一畝越夏黃瓜、越冬甘藍輪作可獲得12000多元的好效益。越夏黃瓜、越冬甘藍輪作種植新模式,環節緊湊,投資小,基本不用保護設施,技術比較簡單,省時省力省工效益高,是農民發家致富的好路子。到目前為止,該種植模式在夏津縣已發展到5000畝。

  越冬甘藍栽培技術:

  1.選擇優良品種。選擇冬性強的天正冬冠系列甘藍品種,該品種幾乎生長在整個冬季,只需冬前澆足返青水即可,不須打藥治蟲。春節前后即可供應市場,三月上旬采收完畢,真正達到了春季補淡的效果。

  2.適時育苗。適期播種是越冬甘藍栽培的重要一環,播種過早,冬前苗齡偏大,春季易抽薹。播種晚,苗體太小,越冬時易受凍害而死苗,形成缺苗斷壟。

  ①整地做畦。選擇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不重茬的地塊,畝施優質土雜肥5000千克,精細整地,做畦建苗床,取出部分熟土過篩堆放,備作育苗床播種后覆土用。苗床與大田面積比為1:15.

  ②適期播種。8月10日左右播種育苗。播前摟細整平畦面,用噴壺將畦面澆濕、澆透,待水滲下后,將混有細土的種子均勻地撒在畦面上;之后覆過篩細土,厚度1cm(以看不見種子為宜)。

  ③苗期管理。一是出苗前后防止大雨沖淋,根據天氣預報雨前在苗床上臨時覆蓋農膜。3天齊苗后,于下午揭掉草苫或遮陽網煉苗。二是及時進行間苗定苗。由于夏秋氣溫偏高,水分蒸發快,應視情況及時噴水,使土壤經常濕潤。幼苗第1片真葉出現時拔除疙瘩苗,2葉后間苗,苗距10厘米左右。三是及時防治病蟲害。苗期要注意清除雜草和害蟲,如有菜青蟲為害,可用2.5%功夫乳油5000倍液噴霧防治。9月10日左右苗齡達到30天,幼苗4—6葉時即可移栽定植。

  3.適期定植。栽植越冬甘藍的地塊*做到能排能灌。栽前及時騰地,進行深翻。結合翻地要施足基肥。一般畝施優質有機肥3000千克,磷肥50千克,尿素15千克。栽苗時澆水,按1米放線做畦,每畦定植2行,行距為50厘米,株距為40厘米,每畝栽植3300株左右。

  4.田間管理。田間管理的總體原則是年前控,年后促,年前控主要是防止越冬苗齡過大,年后抽薹;年后促主要是促返青加快生長,提前上市。定植后的具體管理措施如下:

  ①定植后要及時查看苗情,栽后有個別死苗的應及時補栽,保證全苗,緩苗后畝施尿素10—15千克。

  ②蓮座期前后追肥2次,結合澆水畝施復合肥15—20千克,確保年前形成八成球以上,以避免春季抽薹。

  ③10月底結球后,停止澆水,11月下旬澆*越冬水,提高抗寒能力,以后停止肥水管理,進入露地越冬階段,一般不需管理。深冬季節*覆蓋地膜或小拱棚,以提高越冬甘藍的產量,保持甘藍的色澤鮮艷,提高商品價格。

  ④2月中旬天氣逐漸轉暖,甘藍開始返青。要及時抓住機會施返青肥*,一般畝施尿素10千克,配合施肥可澆水*,如此時土壤墑情好,可不澆水;之后進行中耕松土。

  ⑤病蟲害防治。甘藍處在苗期時應加強蟲害防治,定植以后,整個生育期幾乎不需要打藥。有的年份,如有菜青蟲、甜紋夜蛾為害,可用10%的阿維菌素(7501)乳油3000倍液或5%的抑太保乳油或米800—1000倍液防治。

  5.及時采收。越冬甘藍采收期長,1—3月份應根據市場行情和甘藍生長狀況適時采收上市,可達到春季補淡的效果,建議*春節以前銷售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由于植株已通過春化作用,必須在3月初收獲完畢,否則易抽薹影響質量。

農業網編輯:agronethb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